这两天,有位村委会主任和南京大爷火了。据媒体报道,5月21日,浙江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走上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接受媒体提问。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介绍东安村如何守好耕地红线、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而在5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小满)”新闻发布会上,67岁的南京退休工人申进作为普通居民代表,讲述了自己与家庭医生的故事。
这在过去可是新鲜事,如今却是寻常风景。从武汉快递员汪勇到宁夏移民谢兴昌,从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到乡村教师代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站在国家级发布台上,用自己的大白话讲述中国故事。
这变化的门道在哪?过去开新闻发布会,台上坐的都是西装革履的专家领导,讲的都是“高大上”的政策术语。现在不一样了,就像村头茶馆闲话家常,大爷大妈也能在国家级的台面上,说自己怎么减了二十斤体重,怎么用微信群监督耕地保护。
举个实在例子:南京申进大爷讲家庭医生,没说“慢病管理”“BMI指数”这些专业词儿,就唠家常:“大夫天天在微信群里盯着我,说老申啊你今天又偷吃红烧肉了吧?”这话比多少份红头文件都管用,让大伙儿明白“健康中国”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家门口实实在在的服务。
浙江桐乡的王娟惠更绝。她当田长巡地,发现有人偷倒渣土,马上掏出手机拍视频上传“耕地视联智保”系统。这套土办法后来在全省推广,成了守护粮食安全的“电子卫士”。这事告诉我们:基层的土智慧,也能变成国家治理的“金点子”。
有人要问:为啥现在让普通人上台?道理很简单——鞋合不合脚,穿鞋的人最知道。政府这些年想明白了:政策有没有见效,不能光看报表上的数字,得听老百姓的实在话。就像检查身体不能只看仪器数据,得听病人自己说哪里舒坦哪里疼。
这种转变好比给国家治理装上了“双向车道”。过去是上头说,下头听;现在既要有政策往下传,也要让百姓声音往上走。北京冬奥那会儿,志愿者在发布会上说“给外国记者包饺子”,这可比念十遍“民间外交”的文件更打动人。
要让老百姓愿意说、会说,还得有真金白银的实惠。浙江东安村的经验就很好:村民保护耕地能换积分,积分能兑生活用品,守田成了赚钱的营生。这就把“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比贴一百张告示都管用。
地方政府也不妨学学这个门道,通过搭台子、教法子、给票子、传名声,形成各地的特色,主打一个让老百姓当主角,主打一个把人的故事讲活。就像村里最能传话的不是大喇叭,而是坐在村口槐树下的张婶李叔。
这种变化背后,是咱们国家正在书写的新脚本:过去总说“大海航行靠舵手”,现在还要加一句“众人划桨开大船”。当67岁退休工人和村级田长成为国家发布会的主角,咱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闪光,更是一个国家把人民举过头顶的诚意。
卫生健康委在“小满”开发布会也很有意思。农谚说“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国家社会治理这棵大树,如今把根须深深扎进基层土壤,从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里汲取养分。当更多“小人物”登上“大舞台”,咱们收获的不仅是好故事,更是一个国家与人民的心灵交响曲。这样的故事越多,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就越生动,因为人民,才是这幅画卷永远的丹青手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