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让人民群众来评奖
韦有义
2024-09-17 06:10:04
 #创作挑战赛五期# 


桑振君的戏来了!”“任宏恩的戏来了!”“李金枝的戏来了!”那时候的哪个名演员来了,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就像过大年、赶大会一样,一场一场地撵着看。那时候的名演员,没听说他们获得过什么奖,那时候的戏迷观众,也不在乎他们有过什么奖,但能看到的、听到的、切切实实感受到的,是人民群众对戏曲、演员的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欢和爱戴,是戏曲、演员与人民群众的手足之亲,鱼水之情!喜欢酷爱他们的人们,不再叫他们的名字,他们被人民群众称呼的“十二万”“倒霉大叔”“洛阳小牡丹”的这些雅号,就是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最大褒奖!

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戏曲艺术上兴起的种种评奖之风,把剧团和演员赶进了一个死胡同。这种情况与教育上出现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路货色”和一个“版本”!小学生的学习是漫长的路,根夲不存在“起跑线”;小孩子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却是作业做到大半夜,书包沉重的压弯了腰,小小年纪都戴眼镜,还被送入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明明知道这是“拔苗助长”的摧残,可都这样了,谁要不这样了,真的就那样了……

再看看戏曲、演员的评奖活动,不也是这样吗?排上一个戏,首先考虑的,不是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能不能成为经典剧目传下去,而是要得奖、得大奖!可一旦得奖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筹划着下一个评奖活动的开始,人们群众把这种以得奖为目的“戏”,称作是应景戏,是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的戏。一次次地劳民伤财,一次次地为评奖而评奖,一次次地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也很难再有《洛阳桥》《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蓮》《秦雪梅吊孝》《白莲花》《陈妙常》《铡美案》《打金枝》《唐知县审诰明》《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泪洒相思地》……这样的经典剧目出现了。

不知道这种争夺奖项的“戏剧游戏”,为什么乐此不彼、越演越烈?但可以看到的是,这种大大小小的奖项争夺,害得人民群众对戏曲艺术,已经是渐行渐远,少了感情,害得剧团和演员在这种游戏中苦苦挣扎,已经失去了评奖的意义和初心。就拿戏曲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来说,当初设立这个奖项的初心,仅仅是对中青年演员的一种激励,也仅仅是由当时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戏剧报》一家来评,而且是他们看到哪个中青年演员够格了,就主动的毫不吝啬的把梅花奖送给他们。汤玉英为什么是河南最早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就是因为许昌市豫剧团1986年在北京舞台上演出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被《戏剧报》发现了,于是他们主动找上门说,要把他们的“梅花奖”,送给任宏恩和汤玉英。任宏恩没有获得,是因为他的年龄刚刚过了评奖的45岁。所以那时获得梅花奖的“魏淑兰”,没有觉得有多幸福;没有获奖的“倒霉大叔”,也没有把它当成多倒霉。原本一个简简单单,纯纯洁洁的梅花奖,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变味?甚至是越来越肮脏?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但眼前的实际情况,还是令人堪忧!众多的演出团体和演员,还没有走出这种评奖的“怪圈”,还得把各种奖项的获得,当成丰功伟绩的标志,当成人生奋斗的方向,当成身份、地位、水平、身价的证明,以至忽视甚至是丢掉了戏曲艺术为人民的大方向。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这里,势必会影响经典剧目的传承和出现、新老艺术家的产生和焕发,人民群众长时间看不到他们期待的好戏,人民群众常时间看不到他们喜爱的演员,势必会与戏曲艺术渐行渐远,当戏迷观众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不就是戏曲艺术的寿终正寝吗?!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戏迷观众是高智商的人群。把他们当成是懂戏的智者,就不敢糊弄和敷衍;把他们当成是守望、捍卫戏曲艺术的“英雄”,他们就是戏曲艺术的最可爱的人;把他们当成是衣食父母,鱼水的关系,就会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扎根,健康成长。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是该彻底清醒了!不要再迷恋、迷信那种所谓的奖项了,人民群众的热爱、褒奖,才是真正的金奖银奖,人民群众托起的戏曲事业的辉煌,才是戏曲事业的铁打江山,真正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