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独家拍摄!马王堆汉墓考古破解新字形
古籍
2024-11-13 02:26:16

1973年冬天,在精心准备一年半之后,马王堆汉墓三号墓的发掘工作开始。三号墓中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椁室东边厢一个黑色漆奁——里面装有大量写满字的帛书简牍。

整理后发现,这批帛书有50多种,共计13万多字,内容涉及战国到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大部分是失传千年的古籍,堪称一座“地下图书馆”。

近期,马王堆汉墓文物完成了系统性清库,摄制组独家拍摄了清库时发现的帛书残片。这些带有字迹的残片,极有可能是1973年马王堆3号墓帛书出土以来,所能搜集到的最后一批帛书残片。

这些藏书的主人是谁?他是什么身份?

经过遗骸鉴定,这是一名男性,去世时30岁左右。根据出土的纪事年木牍,他的下葬时间是汉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按照年龄和墓葬关系推断,他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儿子。

关于利苍究竟有几个儿子,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只记载了继承利苍轪侯之位的儿子,名叫利豨。根据三号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和一枚印有“利豨”的残留封泥,有观点认为,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第二代轪侯利豨。

利豨是驻守长沙国的高级军事将领,曾随中央军抗击南越。与汉朝抗衡数年后,南越王赵佗重新在公元前179年向汉中央政府俯首称臣。出征的队伍终于凯旋,这或许是利豨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这个场景被永久地定格在了墓室的西壁。

这幅长2米多、宽0.94米的帛画《车马仪仗图》,又被称为《凯旋图》,是中国古代保存到现在最早的帛画之一。画中的利豨走在最前面,头戴长冠,身着长袍,腰佩长剑,俨然一副武将的气派。帛画是横列式长方形军阵,这是秦汉时期独有的军阵形式。

利豨收藏的《天文气象杂占》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是一本利用天象占验吉凶的图书,全书以朱、墨两色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图像约250幅。其中有31幅彗星图,每颗彗星都标有名称,并且已经注意到了彗尾的形态差异,对彗星喷射现象有精确的图示,正确记载了彗尾总是背离太阳的规律。在西方,这个规律直到一千多年后的1531年才被欧洲人波特尔·阿毕安发现。

医学在古时属于尖端科学,而医学书籍占利豨藏书三分之一之多,证明了他是一位对科学十分感兴趣的贵族公子。他收藏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记载了治疗52类疾病的方剂和疗法。按照现代医学的分类,它包含了几乎所有后世的医学分科,记载了涵盖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分类下的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人们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的基本理念、观点和体系就已经初步确立。

导引是一种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养生术,有的动作是模仿某些动物进行运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在秦汉古籍中也常常被提及。中国传统的五禽戏、八段锦的行气方式都可以从这里溯源。然而,导引的具体做法长久以来一直不为人所知。

这幅长1米、宽50厘米的《导引图》,出土时已经非常残破,经过多位专家修复,全图4排共44个术式得以复原。

马王堆出土帛书的数量和种类堪称世界之最。然而,这些帛书出土揭裱后产生了大量的残片。只有将残片正确缀合并加以释读,这座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图书馆”的价值才能真正呈现。

马王堆简帛的初次整理者裘锡圭先生如今已经89岁高龄,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视力受损导致双目失明。尽管后辈们已经承其衣钵,延续着他在复旦大学开创的古文字研究事业,但他每天下午仍旧雷打不动坚持工作,通过语音指导学生。他说,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是永无止境的。

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郑健飞,花了几年时间成功缀合了200多块马王堆帛书碎片,大大推进了对帛书相关篇目的释读。

对古文字研究者来说,每一次成功缀合都让人成就感十足。刘钊的学生郑健飞,在拼缀《易传》部分的《缪和》篇时,复原出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字形。这个字,被认为是“暖”的异体字,也就是与“暖”字音、字义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字。

50年来,几代学者默默耕耘,利用毕生所学拼缀释读,这些闪耀着中国古人杰出思想和智慧的文字才得以穿越两千多年重焕新生,让今天的人们不断刷新对秦汉思想文化的了解,感悟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