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双元制职教中国化:月薪过万的蓝领,如何从中学开始培养?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蓝领”逐渐成为一个热门且颇具潜力的职业方向。像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电子信息系毕业生袁易恒,24岁便在上海一家知名船务工程公司担任电气工程师,月薪高达1.8万元,早早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如何能够培养出更多这样优秀的蓝领人才?或许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并且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布局培养,不失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从内涵来看,它在法律维度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明确企业与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经费维度上,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费用,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投入;目标维度以培养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教学维度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其要素涵盖多个方面。专业设置紧密贴合市场需求,课程注重实用性,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考核方式全面且严格,师资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管理则涉及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合作。该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双元性体现在学习地点的双元(学校与企业)以及教育者的双元(教师与师傅);职业性确保学生所学直接对接职业岗位;全纳性使得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更是贯穿始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反观我国,制造业作为核心战略产业,是强国的根基,也是转型升级的重点,高端制造业更是经济新增长点。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需求在结构上呈现出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渴望,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然而,我国制造业人才供需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德在战略合作框架下,制造业合作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合作也逐步推进。德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我国一些地区和院校已经开始了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本土化探索,如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构了“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如何从中学开始培养月薪过万的蓝领,实现德国双元制职教的中国化落地呢? 在中学教育阶段,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从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开始,就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打破学生对于职业有“高低”之分的认识误区。像张敬华代表建议的那样,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可以设置固定的职业教育课程时刻表,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职业领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对于有意愿走蓝领职业道路的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与职业教育衔接紧密的中学。这些中学可以与职业院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早期的职业启蒙实践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环境;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开展讲座,分享职业发展经验。 在中学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应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如开设光学仪器制造专业,让学生学习光学原理、光学仪器设计、精密加工等;电子工程专业学习电路设计、电子设备制造、自动化控制等。在教学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指导。 企业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企业应积极参与到中职教育中来,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对于表现优秀的中职学生,企业可以提前与其签订就业意向协议,给予一定的奖学金或实习补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慈兴集团与慈溪技师学院合作,对电工、钳工进行集中培训,这种“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值得推广。 政府也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对于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的实训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例如,某些地区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学徒制学员给予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补贴,鼓励企业开展学徒制培训。 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借鉴德国严格的考核方式,对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只有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学生才能进入相关行业就业,确保蓝领人才的质量。 通过从中学阶段开始,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资源,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优势并实现中国化创新,有望培养出大量月薪过万的高素质蓝领人才,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