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东北地区在国家地缘政治、能源、粮食和东北亚安全等方面位居战略要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振兴。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当前,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期,培育人才必须“瞄准”短期引进与长期培养的失衡、产业升级与人才适配的脱节、政策吸引与环境优化的错位三大“攻坚点”,将政策协同、产业适配、生态优化作为重要突破口。
积极应对人才短缺现实
近年来,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为快速补充人才资源,纷纷加入“抢人大战”,通过人才补贴、生活补贴、人才公寓、“零门槛”落户等方式,大力引进人才。根据调研数据,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问题不容忽视,如吉林省某装备制造企业的博士团队,3年内流失率近50%,高水平人才流失给科研攻坚和学校发展都带来了挑战。同时,大量本土培养的人才流失,根据东北地区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202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东北地区的就业人数占比在11%—25%,反映出东北地区在高端人才竞争中的“弱势”。一方面,高校多年培养的人才资源无法为本地所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本土人才,不得不花费更多成本从外地引进,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重工业人才冗余与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并存。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与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重工业人才冗余与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现象并存。以数字经济为例,既懂数字技术又具备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人才缺口在东北地区更为突出。黑龙江省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发力,但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达数千人,尤其是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技能型人才供给与先进制造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此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投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产业升级与人才适配之间的张力严重制约了东北产业结构的优化,若不能及时解决,东北地区将在全国产业竞争格局中错失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良机。
东北人才集聚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发展生态,包括政策环境、营商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东北地区人才发展策略中,政策工具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以住房补贴为例,多个城市为吸引人才,制定了类似的补贴方案。“一刀切”的政策内容缺乏对不同人才层次、不同产业需求的精准考量,在补贴标准、申请条件上相似度极高,难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无法有效满足各类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软环境建设方面,市场化机制滞后是一大关键问题。东北部分地区人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高校和求职者,导致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供需错配;另一方面,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成熟,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推荐、职业规划等保障性服务。职业发展空间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结构相对单一,使得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晋升渠道狭窄、晋升空间有限,同时创业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有创业意愿的人才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进一步限制了人才发展空间。
激发人才新动能的三大“突破口”
政策协同,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生态链。在政策层面,要提高政策精准性与有效性,避免同质化竞争,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同时,还要建立“人才储备池”动态管理机制,以针对区域人才需求,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简化人才引进流程,提高人才引进效率。科学制定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构建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服务等制度在内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联动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释放政策引才聚才效应。引才好比“输血”,育才好比“造血”。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推广吉林大学与中国一汽联合搭建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平台,强化政策支持,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智能制造培训基地,动态培训高技能型人才。
产业适配,打造“产才融合”新生态。产业适配要根据东北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和引进方向。要打造产才融合共同体,实施好产业人才地图战略。促进人才发展与产业需求对接,围绕东北全面振兴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要求编制产业人才总体规划,结合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库。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生物以及大数据等东北地区新兴和特色产业,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动态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促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要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鼓励科研人才领办创办企业或到科技型企业兼职,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要探索“飞地+总部”人才共享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设立“创新飞地”,吸引高端人才,实现“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探索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飞地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返还比例,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入驻。
生态优化,营造“近悦远来”的软环境。生态优化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树立人才流动的鲜明导向,实现人才效率最优化和人才价值最大化。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优化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缩减行政审批事项。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利用东北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综合研究平台,争取大科学装置落户东北,为科研创新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要强化城市文化认同,通过打造“冰雪经济+人才社区”特色品牌,实施“新东北人”融入计划,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要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平台,东北各省联合出台“东北振兴人才发展规划”,明确重点产业合作领域、人才交流机制等。设立东北人才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学生英才计划’跟踪评估研究”(VSA240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