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数据造假,危害远比想象得大
重庆瞭望
2024-10-12 07:40:48

近年来,数据造假事件频发,各个领域的造假行为更是屡屡见诸报端。仅2024年,就有多家国有企业因数据造假被披露,令人痛心疾首。

上个月,为了应对数据造假问题,全国人大已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统计法的决定。新法将从源头上遏制统计领域的数据造假行为,这也表明国家维护数据真实性的坚定决心。

数据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重要指标。而当这些数据被人为地篡改、夸大或缩小,其背后的危害远不止于经济领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1月4日,浙江湖州普查员在一家企业登记普查信息。/新华社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标杆,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其中承载着民众对公平、正义和效率的期待。而真实、准确的数据,又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基础,是衡量社会发展、指导经济决策的重要标尺,是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保障。如果数据造假、失真,不仅可能造成决策偏离实际,无法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加剧矛盾、透支信任。

某省为了追求政绩,曾经被媒体披露连续多年虚报GDP增长率,通过重复计算、故意虚报等方式人为推高经济数据。事情暴露后,不仅损害了该省的形象和信誉,还误导了中央对该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

在民众心中,政府的数据应当如同标尺,衡量着社会的温度,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然而,一旦这些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就如同标尺失去了准星,民众如何还能依此判断是非,如何还能信赖政府的决策?

更为严重的是,数据造假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在民众眼中,政府的数据造假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腐败与不公。这种不信任一旦形成,便如同野火燎原,难以遏制。政府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策,都可能遭到质疑和抵制,导致政策难以落地。长此以往,其危害不可小觑,甚至可能导致重大决策偏离轨道,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挤水分。赵乃育 作/新华社

数据造假已不是新问题,但为何会屡禁不止呢?

数据造假之所以难以根除,首先在于政绩观扭曲。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表面的政绩,不惜在数据上动手脚,以求得一时的光鲜亮丽。这种扭曲的政绩观,使得他们忽视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走上了造假的歧途。

监管的缺失,为数据造假提供了温床。制度的不完善,如同篱笆上的漏洞,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而执行力的疲软,则如同虚设的警钟,难以震慑那些心存侥幸者。

信息不对称是数据造假得以滋长的另一片沃土。在信息海洋中,公众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辨别真伪。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更加开放、透明的信息环境,让数据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造假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一些先进的软件和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轻松地对数据进行修改和伪造,使得数据造假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察觉。技术上的便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数据造假的风气。

▲布“景”。徐骏 作/新华社

究竟该如何治理数据造假,让真相回归?

数据造假行为的根源在于利益的驱使和考核机制的缺陷。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了美化政绩或提升业绩,不惜采取虚增数据、篡改报表等手段,以期在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无疑是对考核机制的极大讽刺。因此,治理数据造假,首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考核机制,让数据真正反映实际情况,而不是成为政绩的“装饰品”。

提高数据造假的违法成本,是另一重要手段。当前,虽然我国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数据造假行为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处罚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造假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加大监管和审计力度,也是治理数据造假不可或缺的一环。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数据核查机制,对重要数据进行定期审查和核实,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发现的造假行为,应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此外,还应鼓励公众和媒体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数据造假的强大舆论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据造假者无处遁形,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周宝琴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密集盛会,带给重庆什么?

● 别让趋利执法挫了企业信心● 舆论战的四种套路如何破?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