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撕开东亚家庭遮羞布!盘点8部国片窒息瞬间,原生家庭创伤太痛
毒舌电影
2024-09-20 17:20:38

#创作挑战赛五期#

最近一对平平无奇的中年夫妇爆红了。


没有才艺,也不整活,靠夸出圈,网友看了都想喊一声互联网干爹干妈:


“宝,今天累不累,有没有受委屈?”


“不高兴?不高兴不想说就不说了。”


“这段时间你处理这个问题,感觉我女儿处理得非常棒!”


△ 来源:老潘夫妇,“与女儿分享日常”


如果说小时候“别人家的父母”样板是《家有儿女》的夏东海、刘梅,高知,中产,通情达理。


而长大后才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么大:


别说是《家有儿女》。


能拥有不扫兴父母,就已经太幸福了。


今天短视频里的“电子爸妈”,成了《家有儿女》平替,继续治愈着从小到大,内心里始终缺失的一角:


在打压式教育中长大,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健康的爱,即便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仍然找不到和父母平等对话的可能。



有人说。


扫兴父母,就是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会减半;和他们诉说痛苦,痛苦会加倍。


这有多普遍呢?


许多大人都已经当成了理所应当,甚至这是他们唯一能理解的“爱”:


“刀子嘴豆腐心”,“怕你容易骄傲自满”,“我怎么不去说街上要饭的”,“还不是为了你好”……



这一篇,Sir想给每个家长一面镜子。


不少的80、90后,今天不少已经为人父母,我们小时候缺失的,可以让下一代开始拥有。


今天盘点出国产电影里的“窒息瞬间”。


希望这些,未来的孩子们经受得少一点,再少一点……


01

“再努力也就中等生,考上二本就不错了”

《五个扑水的少年》


张伟。


比他的名字更普通的,还有他的成绩和天赋。


没有能拿出手的特长,没有学校认可的荣誉。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卑之外,还能拥有什么呢?


有一天,他误打误撞,组建了男子花样游泳队。


长这么大,张伟第一次想证明:


张伟这个名字,也可以闪耀一次。


他兴冲冲告诉父母。


本以为他们也会支持,毕竟学校也支持。


结果?


没有。


爸爸缓和气氛:难得孩子想努力,为什么要打击呢?


母亲却仿佛看穿一切:


“努力?弄来弄去的,不就是一个中等水平,将来能考一个二本就不错了。”



在母亲的视角里,这是经验铸就的真理:


孩子一直都不争气,怎么可能突然争气?


当现实背离期待时,家长开始埋怨。


可埋怨却变成了诅咒,不断逼迫着孩子向负面靠拢,最终达成了“循环论证”:


看,我早就说过你不行吧。



02

“你长这么大,你挣过一分钱吗?”

《大象席地而坐》


韦布在全市最烂的高中读书。


最近学校要合并,他不知道何去何从。


老师冷笑:


这不是你需要担心的问题,反正你们将来都会去市场卖烤串。



每天天没亮,韦布的家里都会飘来一阵恶臭。


那是垃圾焚烧的味道。


但在父亲眼里,这臭味来自韦布的房间。



他看不惯孩子成绩差,上网吧;


他看不惯孩子房间乱糟糟,臭烘烘;


他看不惯孩子安安静静吃饭,却一点不想搭理自己的样子。



但父亲没有发现。


比起看不惯孩子。


他最看不惯的是自己:


一个瘸了腿,被社会抛弃,只敢窝里横的巨型垃圾。



对父亲来说。


孩子,就像一条流浪狗。


顺心的时候,赏两口饭吃,拴在身边;


操蛋的时候,用脚踹两下,扔到街上。


不爽?


你有什么资格不爽。

你还要老子养。


-那是我的钱

-你有个屁钱

你没挣过一分钱



03

“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外面干什么”

《春潮》


她,一名新闻记者,同行眼中记录社会真相的“女侠”,铁肩担道义。


可在母亲眼里,她,彻底失败:


婚姻失败。


思想失败。


身体失败。(私生活放纵)


一天夜里,她做了个怪梦。


一群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的大夫来到家,从柜子底下拖出一头小牛犊,牛犊惨叫。


出门时,原来这头牛正是母亲。



女儿希望母亲被抓走,被惩罚,这是什么道德沦丧的梦?


或许,是她被困在这个家里太久了。


饭桌上,小孩开了句姥姥脾气不好的玩笑。


她立刻较真:


原来我对你这么不好啊

那你在这干嘛,你走啊



最窒息的爱,就是与操控融为一体。


就像姥姥信佛,就要全家人跟着一起吃素。


虽然每天任劳任怨照顾你。


但一言不合,就让你滚出去。


你真的离开了,她又觉得全世界都欠了她。



做记者的女儿晚归。


她本意是想提醒。


话一到嘴边。


又变成了精神分裂的数落:


人在做 天在看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敲门也不怕

一天到晚 这么晚才回来

都在干些什么


神经病?


不。


母亲想表达的,其实就四个字:


“也不安全。”



但她没有意识到:


这四个字来得太晚,藏得太深。


女儿的内心,早就被咒骂挤满,一个标点不愿听见。



04

“我一辈子做牛做马,没听过你说谢谢”

《孤味》


林秀英是信奉孤味的专情女人,偏偏爱上了天杀的花心大萝卜。


女儿从小就尴尬地围观着,母亲提着菜刀捉奸在床,父亲跳窗而逃,还得给房费的狗血八点档。



但女儿仍对做错事的父亲感到眷恋。


林秀英不明白:


为什么女儿不向着操劳半生的自己。


而是要当白眼狼?


我一辈子做牛做马

从没听过你对我说一句谢谢



是女儿对错不分?

不。


是她们已经厌倦了几十年来,一直在为母亲的怨恨,父亲的背叛负责。


更厌倦了本该真诚以对,平等沟通的家庭,因为母亲的执念,变成了两败俱伤的战场。



丈夫薄情,女儿们“不懂感恩”。


她一辈子都活在被亏欠中,然后加倍地牺牲自我,并且以这种牺牲,加倍地要求身边的人承认亏欠了她。


她在婚姻中遭到了背叛。


但背叛过后。


一辈子也不愿放过她的,是她自己啊。



05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阳光普照》


阿豪是家里的大儿子。


懂事帅气,成绩优异。


明明家里还有弟弟,爸爸对外却说:


我只有一个儿子。


-你有孩子吗

-一个 明年上医学院



被爸爸当成唯一的太阳,阿豪应当觉得幸福。


但什么是太阳呢?


就像爸爸那句苍白而无力的口号:


要全天候地掌握方向,把握时间。



阿豪,是爸爸口中的“一个儿子”,是妈妈眼中的“懂事孩子”,是弟弟心中的“优秀哥哥”,是补习班里的“明星学员”。


但唯独,不能是他自己。


没人问过他。


你是否也需要一片树荫,一个水缸。


看起来。


阿豪的爸爸,不仅不扫兴,甚至很高兴。


但他不知道。


这份高兴,是靠阿豪对自我感受的绝对牺牲完成。



有一种扫兴,是以不容置疑的权威,打压孩子。


而有一种扫兴,则像阿豪的父亲:


不管孩子顽劣不堪,还是品学兼优。


他们都不愿意去面对,自己那苍白的说教,顽固的偏见,如何蚕食孩子的内心。


直到完全破碎。



06

“我不想打你了,打也没用”

《年少日记》


你有过被父母放弃的时刻吗?


十岁的小杰,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配得上这个家。


父亲是资深大状。


是可以被邀请回母校做演讲,随手捐十万块那种。



弟弟是天才儿童。


大人都觉得难的曲子,他练几次就是公开表演水平。



优秀,是这个家的标配。


更优秀,是能被这个家当成家人的基本。


但小杰一点都不优秀。


他会把“一杯水”的英文说错,弹不出大人的钢琴曲,考试的时候肚子疼。


这在优秀的父亲眼中。


跟垃圾无异。


不会英文就不要讲

垃圾



哪怕小杰很努力,每天只睡五小时,也永远考不到全班的第十五名。


这晚,他主动拿着藤条,好像在求恩赐一样,希望爸爸狠狠焖他一顿。


就像他平时做的那样。



但这次爸爸说:


打?


随便你怎样,我不会再打了。



小杰在日记里写:


好消息,爸爸不会再打我;


坏消息,他们好像不开心。


其实小杰已经做好自我了结的准备。


但在他告别世界之前,最在意的仍然是没有把他当家人的。


“家人”。


真正导致我哥不开心的

不是我爸每天打他

是我们所有人

没有把他当成家人



07

“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抓娃娃》


不扫兴的父母,需要条件吗?


当然。


但首要的一点,还不是经济条件。


要比条件,有人比得过马家吗?


他为儿子造出来的“吃苦乌托邦”,看似平平无奇,实则造价不菲。


周边,有24小时安保监控,房子地底下,有着一整层的运维工作团队。


每天吃的看上去挺普通的饭菜,都是隐藏的大厨用类似“海参切丝伪装成木耳”的做法弄给他的。



儿子看似是跑步上学,但其实身边随时都有保安伪装跟随。


门口的花匠,是园艺师;修鞋的师傅,是教物理;下棋的大爷是数学大拿;还有报刊摊的老板,更是文科全才,天天找机会给他推荐课外读物……



真相大白后,马继业向父母控诉:


你们凭什么控制我的人生?


父母仍不醒悟。


他们反过来责怪孩子不配合,没出息。


这同时也操控了他们的人生。


这句话表面在说,鸡娃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但你再看这个细节。


当意识到大儿子可能不行。


他的直线反应是:


再生一个,居然还叫马继业。



虚假的扫兴父母,只是比较顽固,缺乏说话的艺术。


但真实的扫兴父母呢?


他们扫除的。


不是孩子分享的快乐。


而是孩子的自尊与人生。


08

“你长大了,要懂事,知道吗?”

《狗十三》


说了这么多扫兴父母的“坏话”。


Sir突然意识到:


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上一代人习惯性扫兴,而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扫兴班子。


叛逆期的李玩,父亲离异再婚,给她生了个小弟弟。


她,好像成了多余的人,被“寄养”在爷爷家。


她痴迷物理,爸爸非要她报英语班。



但这个爸爸,比起很多人的父母,已经算是通情达理:


为了补偿,给李玩送了条小狗。


这是他希望李玩“懂事”的第一个诱饵。



但一天爷爷遛狗时,把狗弄丢了。


爷爷很自责,去找狗的时候差点摔断腿。


爸爸想了个办法,买了一条相似的狗,说是狗找到了。


可李玩看了一眼就肯定地说:


这不是我的狗。



这不是扫兴吗?


爷爷都已经这样了,家里也都尽力了,不就是一条狗,有什么区别?


父亲觉得:


是不是我太“开明”了,你都不知好歹了?


一气之下,把孩子追着打。



但李玩只是觉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难道为了一团和气,可以丢掉诚实吗?



或许最恐怖的父母。


不是扫兴父母。


而是“都高兴”父母。


为了向长辈证明,自己是有威严的,摁着头道歉。



等长辈消气了。


又对孩子好言好语:


“都是为你好,希望你更懂事”。



“都高兴”父母想要的懂事,到底是什么?


他们要说:


诚实,只是骗小孩子的谎言。


成年人的世界里,只讲“社会”。


终于。


李玩她不再哭不再闹,专心中考,给父亲考出了个争气的成绩。


在升学宴上。


父亲的生意伙伴热情地给她夹菜:


一盘狗肉。



父亲心里也一惊。


这个爱狗的女儿,怎么接得住?



可没想到。


女儿懂事地接住了狗肉,咽了下去,还说了句“谢谢叔叔”。



原来她长大了。


她长成了一个“不扫兴孩子”


但她心里的那个孩子,也永远被杀死在了那个夏天……


原来。


扫兴的本质,只关乎权力。


我不在乎你的感受,我可以扫你的兴。


你要是不遵守我的规矩,那就是扫了我的兴。


如果是一个孩子被打压教育,或许是一个家庭的问题。


但如果一群孩子,一代人……


或许是在我们从未给孩子一个收到尊重的、独立成长的空间。


甚至。


在成人规则笼罩一切的时候,很多家长自己,也从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也是这套游戏中,被挤下牌桌的人,在承受来自其他人的打压和蔑视……



于是。


他们只能从孩子那里抢夺来空间。


只有把这套人压人的游戏,延续到孩子身上,构建一套自己处于上位的规则。


除此之外。


从来不会夸奖、安慰和欣赏。


总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中国式父母的“含蓄隐忍”。


其实,学不会真正地爱自己,也不会这样对待儿女。


或许我们的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等来补偿了,但至少:爱自己,现在还来得及。


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妄自菲薄,也停止用世俗的成功审判自己。


今天已经长大的我们。


何不回过头来,陪伴内心里那个孩子,成为自己,就是人生万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