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田春雨
初冬时节,雨后初晴,艳阳高照。走进西平县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一望无垠的麦田绿意盎然,好似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目之所及,令人心旷神怡。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近年来,西平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政治责任,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由望天收向高产田转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单一种植向产业融合转变,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明显成效。
钱怎么筹、粮怎么种、水怎么用、设施怎么管的问题,一直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因素。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县、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县,多年来,西平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创新建立“融资、建设、运营、管护”四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推动粮田变良田。
在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此落地发展的优美画卷,这里是该县奋力打造的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区、产业融合的引领区、数字农田的先行区。
该县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水谷科技公司组建水投柏农公司,负责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运营、管理、维护,运营期15年。采用“托管+订单+保险”模式,对流转土地进行整体托管经营。建成智慧农业信息中心,确保气象、墒情、苗情、虫情、灾情一屏统揽、一键管控。
同时,该县引进河南水投集团投融资8250万元,对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河流沟渠进行清淤扩容,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地下水补灌为辅,采用平移式、固定式、卷盘式等灌溉模式,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亩均节水率达30%。积极推行“专业运维+质保服务+监督管护+保险兜底”模式,组建专业团队对设施设备进行管护,有效破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不明、监管不力、管护不好等难题。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3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吸引了多个省、市人员前来观摩交流。
做活做好土地文章,着力交出良田答卷。据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已投入12.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全县粮食总产由2012年的17.8亿斤提高到了2023年的19.2亿斤,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410元,增长12%。
为进一步促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该县还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人文特色,擦亮乡村品牌,留住乡愁元素,彰显乡情乡韵。以老王坡民俗文化园、农耕文化园为样板,利用闲置房屋、荒宅等资源,建设一批生态康养、文物古迹、农俗体验等特色鲜明的文旅小镇、民俗旅游村,推进农业与旅游业、亲子教育、酒剑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美丽乡村、质朴乡情、淳美乡味的田园风光,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打响‘西平小麦’‘西平红薯’等特色品牌。同时,积极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打造美丽田园与特色乡村相融合的新亮点,不仅让老百姓‘粮袋子’‘腰包子’鼓起来,还要使乡村‘面子’‘里子’一起美起来。”西平县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