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嵩县古方国概略(嵩州历史文化之32)
周明海
2024-11-23 07:38:43
       嵩县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先后有伊国、伊侯国、有崇国、戎蛮国、有莘国、陆浑戎国等诸多方国,这些方国地域大小不等,存在时间长短不同,所发生的事件多被历史湮没。现就掌握的史料,对嵩县地域古方国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伊国  伊侯国

       据《中国古代方国纪略》记载:陶唐氏,帝尧,祁姓,名放勋。传说为黄帝孙子帝喾之子,其父为玄嚣,生于伊水(河南省西部,故亦说姓伊祁),初居陶,后居翼方,故称陶唐氏。光绪《嵩县志》载“嵩县为伊阙地,自夏以前,杂见他书者,如炎帝上世国于伊,即伊尹生地。《通鉴前编》有尧生于伊,故为伊祁氏,伊尹恐其后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世之著《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一书载:“伊,唐虞姜姓国。《路史·国名纪一》云:‘伊,盖亦上世所国。今洛之伊阳县有伊水,尧之母家伊侯国。’伊阳县始置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治所在今河南省嵩县旧县乡旧县村西。伊阳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500米。该城址位于伊河北岸,故称伊阳。《河南文物名胜史迹》称:‘嵩县以地处嵩山之西而得名,历史源远流长。远在炎帝时,嵩县即为伊国之地。唐虞时称伊侯国、伊川国。’伊为尧母庆都之国,庆都以国为氏,故姓伊。《帝王世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鸟庭河胜,或从母姓伊氏。’伊国的地域在今河南省嵩县一带。”
       河南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陈昌远到嵩县大章镇任岭遗址考察后,撰写出《嵩县任岭文化遗址初步考察》一文,文中说:“任岭文化遗址,是一座独特的古国都邑。这就是尧之母家伊侯国之墟,就是《帝王世纪》所云的尧出生地丹陵。”“任岭文化遗址,不仅是伊侯国之都,也是尧的初都丹陵,他在这里修订历法,制作了大型乐舞《大章》,并在每年岁首演奏之。大章,因此也成为一个地名。”根据以上文献记载, 尧帝应出生于伊河流域的嵩县大章镇任岭附近,后在嵩县地区建伊国、伊侯国。

                    有崇国

       有崇国是黄帝重孙崇伯鲧在嵩县地区建立的早期方国。崇伯鲧到封地今嵩县后,正值连年阴雨,洪涝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在治理洪水中, 鲧成了英雄,待洪水平息后,又开始在今桥北村附近筑城郭,所筑城墙高达5.5米左右,崇伯鲧是中国最早的筑城者。有崇国历经夏、商,到西周初年崇侯虎为国王时,被周文王所灭。

                   戎蛮国

       戎蛮国是夏王朝建立前后,由炎帝之后姜姓部落的一支在今嵩县德亭镇蛮峪村建立的一个方国,戎蛮人活动的范围北以三涂山为界,西达今栾川、卢氏地界。戎蛮国立国期间,不断参加诸侯间的争夺战,春秋时期曾几次攻入东周国都洛阳,晋景公十五年(前585)与陆浑戎国一道随晋国入侵宋国。楚平王三年(前526),戎蛮国发生内乱,楚国乘机诱杀戎蛮子嘉,占其国都蛮峪。但不久又立嘉之子赤为君。蛮子赤为王后,戎蛮国都由嵩县蛮峪迁至今汝阳霍阳山(又名铁顶山、岘山)地区。 戎蛮国在楚昭王二十五年(前491)又被楚国攻陷,蛮子赤逃往晋国的阴地(今陆浑),被晋国遣送至楚,戎蛮国遂灭。

                   涂山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世之著《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一书载:涂山氏,虞夏古国。苏鹗《苏氏演义》引《文字音义》云:“涂山,古国名。”《世本·氏姓篇》氏于国者云:“涂氏,涂山氏后。”涂山氏与夏人之间存在婚姻关系,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帝王世纪》云:“涂山氏,禹之妻,夏启之母也。”《尚书·益稷》载禹的话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云:“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取,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涂山氏为夏之盟国,禹在创建夏王朝过程中,得到涂山氏的大力支持,故而禹在涂山举行万国大会。《左传·哀公七年》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氏在夏王朝政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夏启当政时,曾任命涂人为孟国之君,史称“孟涂”。《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之西。”是说夏启又任命他为巴人的祭司,主宰巴国的诉讼大权,实际上孟涂又成了巴国的君主。涂山氏的地域,在今河南省嵩县境。涂山亦称三涂山,《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告诉周公说:“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索隐》:“杜预云:三涂在陆浑县南。”《水经·伊水注》云,“(伊水)又东北过陆浑县南。《山海经》曰:滽慵之水,出于厘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慵之水也。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陆浑即今嵩县,故而《读史方舆纪要》说:“三涂山,在嵩县南十里,即古所谓涂山者,王母即涂山氏之女也。”
       涂山氏是嵩山地区的一个小国。嵩县古称陆浑,陆浑故城在今嵩县田湖镇陆浑村,《元和郡县志》说,三涂山在陆浑县西南50里。《嵩县志》旧志载,山在今县西南10里伊水北,俗呼为崖口,又曰水门。何光岳著《夏源流史》载:“今据民国三年五月武昌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河南分县详图》所载,三涂山即在嵩县县城西南七里之地,位于伊水北岸,与古籍所载相同。这个三涂山,乃夏禹娶涂山氏之处。”也是涂山氏都城所在。涂山氏文化发达,涂山女之妾,唱出了我国最早的“南音”,这里实为音乐之乡。涂山附近发现许多龙山文化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城关镇的东南庄、于沟、孟村、凤凰台,库区乡(今陆浑镇)的老樊店,德亭乡(镇)的南坡根、南台等,都应属涂山氏文化遗存。约于夏代中期,涂山氏国被莘人所灭。

                   有莘国

      马世之著《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载:“在伊水流域的嵩县、栾川一带,曾经存在着伊、涂山氏和有莘氏几个古国。按照时间顺序的链条将它们串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大致为:涂山氏灭掉伊国,有莘氏又兼并了涂山氏。莘国出了个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对照中国古代“以国为氏”的规矩,伊尹姓伊,很可能是伊国的遗民。关于伊尹的出生,有一个传奇故事。有莘氏之莘,或可作侁。《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故也。”
       唐虞时期,伊河中上游两岸地区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今存有莘乐沟、莘庄、大莘店等地名。据《史记》记载:被封崇地的崇伯鲧娶有莘氏女名叫女志为妻,女志生高密,高密即大禹。大禹子夏启在约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王朝后,封禹之子于莘建立莘国于此。《说文》曰:泽中有草曰莘。嵩县陆浑至三涂山之间伊河两岸,古时为一湖泊,大禹治水疏通陆浑口后,湖泊消失,但仍是一片水泽,其间到处生长莘草,正符草泽之义。莘草,是一种中草药,味甘,无毒。生山泽,如蒲黄,叶如芥。有莘氏居其地者以地名取姓为莘氏,到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称“莘地”。

                陆浑戎国

       马世之在《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载:陆浑,春秋时期东迁戎人所建的允姓国。《世本·氏姓篇》载:“允姓,陆浑。”陆浑之戎,又称阴戊,原居瓜州,在秦、晋西北,即今泾水上游平凉至固原一带。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被秦、晋迁于豫西山区。关于陆浑东迁之事,据《左传·昭公九年》载詹桓伯的话:“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亦云:“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当时秦、晋两国势力强大,地近戎狄诸国,为了兼并其土地,不惜采取欺骗手段,诱使其迁徙他乡。“是时秦、晋强,兼并戎狄,故戎狄多东南迁。”东迁之戎,除陆浑氏外,尚有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地域均在今伊洛地区。陆浑的地域,在今河南省嵩县、伊川一带。《水经·伊水注》记之颇详。
       陆浑戎自公元前638年迁入伊河中、上游后,便建立了陆浑戎国, 都城就在今田湖镇陆浑村,居住区域以伊河流域为中心,西至洛河,东到汝河地区。陆浑戎立国后,经常跟随晋国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在崤山与晋国合击秦国军队,后又随晋国攻打宋国。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伐陆浑戎,使陆浑戎国元气大伤,不得不追随楚国。陆浑戎亲楚, 引起晋国不满,前525年,晋国以祭祀三涂山为名,派大军一举剿灭陆浑戎国。陆浑戎国从前638年在嵩县地区建国,到前525年被晋国所灭,共计存在114年。

                      鄀 国

       上古时期,黄帝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诸侯,建鄀国。鄀国因鄀(鄀通偌、若)水而得名。鄀水即今北汝河的古称,发源于嵩县车村镇栗树街村的东沙沟,流经嵩县、汝阳县、汝州市、郏县、宝丰县、襄城县、叶县七个县市,在襄城县丁营乡汇入沙河,北汝河是淮河的源头。鄀人,即女娲部族,最早活动在北汝河的汝州,并建立女娲国(鄀国)。
       周朝初期,部分鄀人迁徙至北汝河上游今嵩县车村盆地;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间相互吞并现象时有发生,狭小的车村地区已容不下鄀人发展壮大。在此居住期间,他们不断探索向南发展的出路。大约在西周共和年间,他们翻越伏牛山,迁都到达嵩县西南相邻的南阳市西峡县丁河乡,重新建起鄀国。大约在西周中期前后,鄀国一分为二,即上鄀和下鄀,后被楚国吞并,大部分人被迁至湖北鄀郢,一部分遗民迁徙至四川,并将地名带往那里,形成后来的四川若水等地名。
       鄀人在车村居住生活,民间至今仍有传说,留有鄀民活动古文化遗址多处。三城村东古文化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发现陶器有泥质红陶片、彩陶片、灰陶片,器形有钵、罐、小口尖底瓶,纹饰有划纹等,石器有石斧、打击石片等。火神庙古文化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2米,采集有夹砂灰陶罐、泥质灰陶、磨光黑陶片,器形有高领瓮、碗、罐、豆、鼎等,纹饰有方格纹等,火候较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