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何以中国:由伏羲女娲“置嫁娶”浅谈中国婚俗发展史
伏羲文化
2024-08-24 16:55:06

文/张子才

 

 

伏羲女娲,一个从神话中而来,逐步照进现实的人物。相传,他们推磨成婚,绕烟为媒, 定姓氏,置嫁娶,画八卦,以龙纪官,肇始文明。

《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子嗣也。

《礼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把缔结婚姻作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婚俗各具特色,演绎着浪漫的永恒的爱情。纵观中国婚姻史,从伏羲女娲初定婚制,夏商思无邪,周公以礼执婚,秦汉端庄秀丽,唐宋文韵喜事,元代异域风情,明清满汉相容,到民国古今交接,乃至新中国新事新办,波澜壮阔,光芒四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产生 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遭受屈辱、压迫。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中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从顶礼膜拜到回归传统 新时代,中国式礼仪正在觉醒

巍巍华夏,腾飞的叫中国龙。

龙的传人,沐浴的是中国风。

回望中国婚俗史,寻求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

是为序。

 

中国婚俗史的概念和内容

要研究中国婚姻史,首先要搞清楚婚姻的概念以及含义。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婚姻:名,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如婚龄、婚典、婚事、婚姻法等。

甲骨文中的婚。

金文"婚"字像一个人张口嚎哭,耳表示取,嫁娶,手表示牵手,脚表示新娘出门。有的金文=昏+女,表示结婚多在晚上。"姻",大表示女子,口表示席子,女子携带席子前往夫家。承接金文字形,古人称男子娶妻为"婚",女子嫁人为"姻"。

许慎《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古文曰婚。从女从婚,昏亦声。

那么,古人为什么选择黄昏结婚呢?

我认为,在洪荒时代,最初母系氏族,女人拥有生活所需物品的分配权,是一家之主,民知其母,不知其父。随着人类的发展,男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比较明显,进入父系氏族。古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之后,思想感情有了新的变化,逐步产生了性羞耻感,为了避人耳目,男女交欢不再公开,因此选择光线昏暗以后进行。从部落之间同族兄妹血缘婚、到部落与部落族外之间通婚、从杂乱群婚到一夫一妻,或掠夺,或买卖,如今,我们更因该用无邪的眼睛去看待中国婚姻史,正视旧婚俗陈规陋习,探寻产生的源远,从而革除婚姻中不健康的内容,建立真正以爱情为基础,符合新时代的婚姻关系。

上古时代,伏羲氏分阴阳,画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交则天地泰,则万物通。男女结合,传宗接代,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有趣的是,华夏族的帝王,几乎皆为感天而生。

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脚印而生。

黄帝母亲见到"大雷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而怀孕,生下黄帝。

大禹的母亲梦中吞神珠而怀孕生下大禹。

这些传说,也是原始社会人类思想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关于婚姻,我们不难发现,以下3点:

1、婚姻,是人类生存繁殖的需要。

2、婚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3、婚姻,是人美美好生活的需要。

 

夏商时期的婚俗

华夏族以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蒙古草原、天山、雅鲁藏布江逐水而居,薪火相传。

相传,玄鸟生商。

公元前13世纪,是商王朝武丁的时代。一位传奇的女子走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她就是妇好,妇是古代亲属称谓,好,是她的姓。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嫁给武丁之前是商王朝北部国家的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军事统帅,是商王朝女性勇气和智慧的化身。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记载有她开疆拓土、祭祀问天,武丁个性强,富有情感,壮志凌云,一生娶了60多位妻子,而与妇好志同道合,共同管理商王朝,相敬如宾,生儿育女,让后人羡慕不已。妇好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率领子孙们亲祭妇好,甚至为其操持冥婚,把妇好许配给自己的父亲。

现有的资料证明,商代的婚制已经是一夫多妻制,夫唱妇随,绵延子嗣,影响深远。而贵族的婚姻兼具政治色彩、宗教色彩, 商朝婚姻,与宗法制、分封制结合,是治国理家的需要。然而,有些商朝婚俗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商朝,依然保留野蛮的抢婚的习俗。每年,特定时节,商朝还会举办桑林狂欢,让男女裸奔桑林,促进男女交往,人口繁衍。不管怎样,中国婚姻的演进脉络,已大现端倪。

 

周朝时期的婚俗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备的重要时期,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石。西周的婚姻制度,开始采用较为文明的聘娶制度,即使后代的婚礼有所改进和变化,但核心实质始终未偏离西周的婚姻制度。

《周礼》记载的多为贵族婚礼的内容和形式。

《诗经》中的部分作品,略微了解一些平民的爱情故事。

    接下来,我们近距离感受周人的婚姻制度:

1、 适婚年龄:女子15以上,男子20岁之前。
2、 适婚季节:仲春和仲秋。春天结婚,女方孕育生命,男方出征、劳作,秋收,冬天就能更好的养育子女后代。秋天结婚,冬日征战少,南方可以 更好的陪伴女方孕育,春夏来临子女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养育。
3、 适婚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娶妻如之何?必高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讲究明媒正娶,也有自由恋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认可,奔则为妾,古时候的妾的身份远远不如妻子,地位低微,令人嗟叹。
4、 婚姻流程: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妻、亲迎。
5、 周朝的媵嫁制:一次婚嫁,男方会娶女方多名女子,出嫁女子的妹妹或者侄女从嫁到夫家的一种制度。

 

周朝婚礼,虽然没有现在自由,但也不像后来那么禁锢,把中国婚姻制度提升了一个档次,从《诗经》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思无邪的浪漫爱情。

 

   周朝礼仪的完善还有一个伟大的人---孔子,在伏羲八卦、文王演卦的基础上,完善了易道。宇宙由阴阳两种元气组成,乾为阳,为男子。坤为阴,为女子,男女是构成婚姻的两个方面。夫妻二人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家和万事兴。《周易》朴素的爱情观念符合天道,是规律,遵循规律则幸福才会永久,国运昌隆,天下则安。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俗

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周朝和婚姻习俗。

《礼记》: 父亲醮子, 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 共牢而食 合卺 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公子桃花,是陈国国君的女儿,被成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嫁于息国国君,息侯迎亲时,想必也是红装十里吧?桃花出嫁途径蔡国,引来蔡国国君抢婚,后蔡国遭灭国。在这个春秋争霸、战国七雄逐鹿的时代,周朝的礼乐开始分崩离析,迎来了一个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时代。

 

秦汉时期的婚俗

商鞅变法。使秦朝逐步强盛起来。

皇权的集中,伴随着大家族的瓦解,一个个以夫妻为结构的小家庭成为了社会组织的主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崇尚法家学派,认为法律和黄泉的威严息息相关,婚姻也被重新定义。官媒以及走街串巷的媒婆正式出现了,秦朝规定,婚姻关系的缔结和解除必须在官府登记,否则不受法律认可和保护。虽然秦朝也维护男尊女卑和夫权主义,但是对妻子的人生保护也有了明文规定,秦汉家庭内部具有相对的平等性。汉朝以后,独尊儒术,受儒家三纲五常的影响,夫为妻纲成了夫妻关系的核心,择婚也显现出年龄、颜值、门第、政治等观念。

在秦汉,既有《史记》记载有东方塑朝堂藏肉赠妻的浪漫,也有汉赋中也有《孔雀东南飞》的凄凉和哀怨。

每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东西存在都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时代印记的东西,我们要宽容以待。

秦汉婚俗发展是中国婚俗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之前的婚礼并不热闹,婚礼不用乐,汉初的时候,也禁止人们在婚礼相贺。盛世的来临,也带来婚姻的又一次发展,汉宣帝时,诏曰:夫婚礼之礼,人伦之大者也,所以行礼乐,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政令形式对婚礼不贺的否定。

婚礼中:掌灯、纳福、醮子、出阁、亲迎、三揖三让、入华堂、却扇、互赠信物、解缨结发、沃盥同牢合 卺、受诰书(新) 执手 拜父母 谢宾朋 礼成。    

从此婚姻相贺逐渐传承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少数民族的涌入中原,婚礼开始出现胡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除婚姻六礼外,还包括青庐、铺毡、共牢、合哲、却扇、盖头、拜堂、闹房等环节。《西阳杂姐》记载:北朝婚礼,布幔为屋,门内外谓青庐,新人于此交拜而迎妇。夫家百余人,扶车俱呼。新娘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也。新人到夫家脚不触地,从门外到新房铺毡避开不干净的东西。鞍,有平安之意。却扇在晋朝出现,盛行于南北潮。南朝何逊写诗:何如花烛夜吗,轻扇掩红妆。夫妻交拜礼也源于晋代。晋代也盛行闹洞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变得丰富、欢快,从压抑变得轻松。

   

隋唐五代时期的婚俗

唐,中国又一个盛世。

唐朝婚服,与周黑红色不同,也和现代有所差异。男夫绯红,女服情绿,红男绿女,既有前朝的神圣庄重,又有结合热闹性情,显示雍容华贵的大唐气息。

家中小女初长成,待字闺中,婚嫁前一天,要进行开脸仪式。这是是否婚否的标志,由全福之人,利用棉线,将新娘脸上的绒毛、散乱的头发绞光,眉毛修细。开脸之前,用任谁轻敷一下,以便使毛孔张开,擦干净脸以后,还要轻轻打一层粉。一边开脸,一边念念有词,大多是一些吉利话。开脸之后进行化妆,搽胭脂、涂口红、描眉、上头、精心打扮,让新娘更加美丽。

唐诗,是中国文化光彩夺目的明珠。婚礼中,新郎必须做诗是唐朝婚礼的特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白居易落笔成仙,跨越千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唐朝女的倾国倾城之美。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松赞干部和亲,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的婚俗

宋代儒学家们结合宋朝当时的风俗,进行了调整,使其更符合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朱子家训》中记载,宋朝的婚礼增加了相亲的环节,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新人中意,将金钗插于女方冠髻中,名曰插钗。如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宋朝法律规定,双方不合意,停止说亲。兼顾男女双方的意愿,颇有现代婚姻法的思想。

相亲成功,进入定亲和纳征。

结婚时,铺房、亲迎、催妆、迎娶、拦门、拜天地、合髻、合卺、入洞房、坐富贵、铺床、撒帐,喜宴。

仪式完成后,还有拜门、三朝回礼。

宋词是宋朝的特色,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是我国里上为人称道的夫妻之一,陆游和唐婉,他们的爱情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宋代的婚俗文化。

 

辽金夏的婚俗

辽金夏的婚姻是中国婚姻继续冲突、融合的阶段。

 

元代的婚俗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多民族大一统王朝。

公元1271年,忽必烈颁布圣旨: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婚姻者以男为主,蒙古人不在此限。

元代蒙古人求婚时,若同意,食羊的颈喉,代表不反悔,饮下许亲酒,代表好合。

元代蒙古一夫多妻制,实行收继婚制,父死则妻从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

 

明代的婚俗

凤冠霞披,是明朝婚礼的特色。据说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恩典。

凤冠霞披最大的特点是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头上带满宝珠花、玉石翡翠点缀而成的凤冠,肩上披一条精美图案的霞披,宛如皇后和公主一样雍荣华贵。

新郎官也是当天最大的官,据说,平时民遇见官要让行,而婚礼当天,官遇见迎亲队伍要让行,以示对新人的尊重。

中国作为产茶和饮茶大国,茶逐步与婚俗相交融,行成独特的婚俗习惯。

 

清代的婚俗

 

清代的婚俗是集大成者,从鼓乐到 长袍马褂、凤冠霞披、醮子、迎亲、戴花团、跨米袋、跨火盆、马鞍、拜天地、挑盖头、吃子孙饺、交杯酒等,传统中国婚俗逐步完善。

喜宴的座次,上菜程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在婚礼中,常见的风俗吉祥物有凤凰于飞、龙凤呈现、麒麟送子、鸳鸯成双、喜鹊报喜、瓜果祈孕、葫芦送福、石榴百子、镜照吉祥等。

婚联把婚俗和文学完美的组合在一起,成为婚礼重要的一部分。

戒指、玉镯、腰佩在婚礼中也很常见。

随着统治阶级的倡导,立贞节牌坊,女性呈现出较强的贞节观念。

 

民国的婚俗

洋气是明国婚礼的特色。

除了长袍马褂、凤冠霞披、高头大马、八抬花轿、三书六礼外,中国人的婚礼中开始出现西式元素,比如豪华小汽车、乐队、婚纱等多元发展,为中国婚俗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新中国的婚俗

新中国成立后,革除陈规陋习,新的结婚仪式应运而生。一般选在五一、十一等节日进行,接新娘子有的用轿,有的用马车,有的用自行车,也有骑毛驴的,还有步行的。早期,人们买几斤糖果,请来领导证婚,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向来宾鞠躬,再互相鞠躬,当天晚上一对新人将两床被子合到一张床上,就算结婚了。结婚物品洗脸盆,暖水瓶,条件好的有一两件木柜。随着时代发展,嫁妆也丰富起来,桌子、箱子、蚊帐、被子、茶壶茶杯。逐步出现 "三转一响"、"万里挑一"、"万紫千红"、"一栋一动"。专职的婚庆人员也登上了时代的舞台,。婚礼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上天入地、水上水下、跨国恋爱成为一种时尚。线上、线下相亲活动,青年男女借助QQ、微信、抖音等软件相识、相知、相恋,走进婚礼殿堂。

然而,我们身边也存在对外来婚俗顶礼膜拜,天价彩礼的现象,需要摒弃。

   发展至今,伏羲古都的婚俗包括:说媒、合婚、相亲、换帖、要好、请妻、过礼、添箱、看好、套被子、安婚床、请客、喜宴、迎亲、天地桌、过嫁妆、上轿、落轿、挑犁铧、上胭脂、下轿、撒喜钱、拜堂、入洞房、闹洞房、授头、喜宴,颇有人间烟火气息。

少数民族的婚俗

汉婚属于华夏婚礼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高于一切。由于历史上多次民族迁徙、朝代更迭等原因,我们各民族互相交错居住。在发展中,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对中国婚俗文化发展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 蒙古族婚礼。
2、 回族婚礼。
3、 藏族婚礼。
4、 维吾尔族婚礼。
5、 苗族婚礼。
6、 彝族婚礼。
7、 瑶族婚礼。
8、 。。。

 

中西婚俗的交融

1、 服装不同。
2、 举办地点不同。
3、 仪式不同。
4、 婚礼仪式中的"三步曲"。
5、 婚礼仪式中的三个"泪"点和三个"笑"点。
 

新时代中国式婚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将传统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婚礼之中,中西融合的国婚成为许多人的首选。

国潮婚礼并不是简单的国风元素组成,它需要深度挖掘传统,同时融入新人的个性喜好,并结合婚礼流程,一步步展示国与潮。                        

中国式现代化,也应该包括婚礼现代化。中国式婚礼,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知来处,明去处,做好当下,那就是研究、实践和传播。

 

后记

爱情,婚姻,是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重拾国风,是文化强国所需,打造一处婚姻主题的文化园,对促进中国文化、经济、旅游、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和谐,幸福,是人们婚姻中,永恒的追求。

重新审视,寻找我们前行的方向,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出中国 婚礼,是龙的传人 生生不息,乘风破浪,奔向未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深感谢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复竣先生的指导,让这篇处女作沉淀2年后,有了发文的勇气,文中不正之处,敬请您批评指正,谢谢。

文|张子才


张子才,男,汉族,河南淮阳人,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供职于央视、凤凰卫视。寻梦船A Dream Ark创始人,淮阳春晚创始人,淮阳演艺商会会长,龙的传人专访、龙的传人春晚导演、主持人,中国式礼仪实践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