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恒笙散文||母亲做的疙瘩汤
恒笙&王绵民
2024-09-18 12:43:52

 #寻找记忆中的美食# 

 #峥嵘岁月 奋斗史诗# 

 母亲做的疙瘩汤

恒笙

前一段与朋友去饭店吃饭,点菜时旁边坐的一位朋友说,点盆疙瘩汤,这家饭店做的疙瘩汤好喝。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疙瘩汤......

蔬菜疙瘩汤

我的故乡是豫东商丘,我青少年时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农村还没完全摆脱贫困,尤其是在我的家乡,农民在经济上还比较困难。但是,那时候,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农村,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家家囤里也都有了粮食。
我们家兄弟姐妹共有五个,那时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已长大成人,剩下我和小妹还在上学。我们村里人多地少,加上父亲身体不好,我上学又需要学费,所以我们家在村里属于困难户。但是为了我们能吃饱吃好,母亲总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豫东那边人习惯吃汤面条。但是,经常吃也会腻的,所以,我和妹妹都比较排斥。
这时候,母亲就想出一种做饭方式,她把擀面条的面,拌成疙瘩汤,具体做法是:把擀杂面条用的面粉倒面盆里,加少量水使劲拌,先是一只手在面里搅,然后再用两只手搓,把面搓成像小蝌蚪一样大小的疙瘩后备用。提前准备好的下锅菜有泡好的干菜,如干梅豆角、干红薯叶等,还有自己家下的粉条、自留地里种的蔬菜类的等等。

那时我们那里还是烧地锅,不忙时,父亲会帮母亲烧锅,如果地里农活忙,就是母亲一个人烧火做饭。在面疙瘩下锅前需要把水烧开,滚锅下,下锅后要用勺子不停地搅拌,以防糊锅。煮一会后,把干菜和粉条下锅,然后是青菜。那时,食用油很紧张,很少炒菜。等到疙瘩汤滚起来几滚后,就可以出锅了。

那时候,我用的是那种很粗糙的陶瓷碗,碗不大。每次做好疙瘩汤,母亲总是给我盛上满满一碗。我喜欢在疙瘩汤里放点醋。虽然家里也有香油,但是父母舍不得吃,那是我和小妹的专享。我还清楚记得母亲给我和小妹碗里放香油的动作,母亲右手拿根长筷子,轻轻地把筷子伸到油瓶里,筷子头刚挨着油就急忙抽出,把蘸有香油的筷子伸到我和妹碗里,别看只有那么可怜的几滴,就那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就会感觉味道好极了。
我最爱吃母亲做的疙瘩汤了。常言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有一次,我曾破纪录地连吃过七碗,把父亲吓坏了,只害怕我撑破肚皮。 母亲做的疙瘩汤,稠而不糊,所搭配的菜都很适中,所以至今我记忆犹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父母因年事高,早已离我们而去,他们也没能亲眼看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他们想不到的是,现在疙瘩汤居然登上了饭店的大雅之堂,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相比过去,疙瘩汤只是人们在物质匮乏时,作为变着法填饱肚子的一种食物来说,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过去的一些食物,早已成为人们怀旧的一种方式,对于出生于那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偶尔品尝一下,作为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尝个新鲜。

作者简介:王绵民,网(笔)名恒笙,河南商丘人,中共党员,供职于中铝中州矿业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在渑池仁村),业余文学爱好者。三门峡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理事,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会会员。散文、报告文学、小小说、诗歌、评论、格律诗及楹联均有涉猎。作品散见《三门峡日报》《中州铝业报》《学习强国》及各微刊平台,喜欢借一支素笔,书写平凡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