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同行还只在为“今天补贴多少红包”争得头破血流时,饿了么“要为商家经营效率添翼”的竞争策略让它在这场红海竞争中展现出了超越短期胜负的高瞻远瞩。
当即时电商生态精准洞察用户的零食口味,当餐厅后厨的智能系统自动识别方言订单,当便利店老板仅凭手机里的“智能选品”就能实现无糖茶饮一键补货时……我们必须意识到:通用大模型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深度渗透到商业世界的供应链管理、用户洞察、履约优化等全链条环节。
在行业人士看来,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阿里巴巴在AI重塑商业的浪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饿了么作为阿里手里的即时电商“利刃”,当同行还只在为“今天补贴多少红包”争得头破血流时,其“要为商家经营效率添翼”的竞争策略,让它在本地生活的红海竞争中展现出了超越短期胜负的高瞻远瞩。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大家都喊着“AI颠覆行业”的今天,这个老牌平台靠一揽子AI工具,能在万亿级的本地生活市场里掀起多大风浪?当技术褪去华丽包装,回归“帮助商家赚好‘每一分钱’”的朴素本质,它又能为整个行业打开多少新可能?
01 升维 从价格到AI
本地生活市场近来战况激烈,尤其当头部玩家在用户补贴、配送时效、品类扩张等维度展开贴身肉搏时,这场持续多年的“铁王座”争夺战再度被拉回到用户增长、运营成本、服务体验等行业基础议题上。
对商家而言,即时电商平台线上化经营的门槛日益高企:从入驻时繁琐的资质审核、反复调整的菜单设计,到日常运营中效果难测的营销投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图:某潮汕牛肉店饿了么开店前后对比
“不同平台对商家开店的入驻要求和流程不一样,有些平台需要耗费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准备材料、学习规则,入驻申请反复驳回后很让人头疼。”某餐饮店负责人告诉「零售商业财经」:在饿了么,无论是开店准备还是流量吸引、活动推广,在业务经理的协助下,他们不仅实现了零成本开店,还在短短1个月内实现了客户量及利润的双提升。
除了开店难,营销端的投入产出失衡也曾让不少商家苦不堪言:“大量预算耗费在非目标客群的无效曝光中,真正能带来订单增长的有效投放占比极低。”
至于消费者,在这场竞争中持续薅羊毛的同时,也会面对不少体验上的“落差”。
比如分拣错误导致的订单缺失、配送延迟引发的餐食冷掉、“幽灵餐厅”带来的心理落差。而他们真正想要的不过是更快捷的配送速度、更丰富的商品选择。
反观即时电商不同平台间的竞争,你追我赶的配送时效竞赛、大同小异的品类扩张策略、千篇一律的营销玩法,让各方均难以建立真正的差异化优势。
如此困局之下,饿了么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板块的核心引擎,选择将目光投向更高维度的技术战场,其“猛进AI”的战略选择也进一步延续了阿里“用户为先、AI驱动”的经营理念。
如今,在AI技术重塑商业的关键节点,饿了么正在将技术创新聚焦于解决商家经营的实际痛点。
据了解,饿了么推出的智能化商家经营体系,涵盖智能开店、智能店装、经营诊断等功能的一揽子AI工具,帮助商家实现从入驻到日常运营的全链条效率提升。

图:饿了么智能化商户经营体系
例如,饿了么“AI入驻店铺助手”将商家入驻流程最快压缩至5分钟,智能店装系统使店铺装修效率极大提升。这些工具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商家线上化经营的“高门槛”问题,将其从繁重的运营工作中解放出来,更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更稳定的服务体验。
“饿了么在商家AI应用层面的最新成果再次印证了平台的行业领先性,也让它在这场红海竞争中展现出了超越短期胜负的高瞻远瞩。”行业观察者直言:这不仅是技术升维,更是对行业竞争加剧的破局回应。
02 全链路AI赋能打破“二八定律”
除了不断升级的价格战、口水战及同质化竞争外,平台经济的“二八定律”也使得头部商家与长尾商家之间长期存在“数字鸿沟”。
我们观察到,随着饿了么全链路AI赋能工具的落地应用,这套系统化解决方案正在让不同规模的商家都能在数智化浪潮中获得长续经营的可能。
传统模式下,商家入驻平台如同“闯关”:解读规则、准备材料、填写表单等流程耗时费力,还往往因为材料不全等问题被驳回申请。

图:饿了么“AI入驻店铺助手”
今年4月,饿了么上线的“AI入驻店铺助手”,可以一站式引导新商家完成包含实名认证、签约授权、材料上传、智能预审等在内的入驻流程,全过程最快只需5分钟,商家单次操作成功比例、操作效率较过去进一步提升。这一工具尤其惠及中小商家,而数字化门槛的降低也能直接推动平台商家规模的增长。
针对营业准备阶段,饿了么“智能店装”工具基于商圈客群画像与品类特性,平均63秒即可生成适配的店铺设计方案,目前已有超21万商家使用后菜单首屏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
相比过去手动上传的繁琐流程,“智能发品”系统支持拍照、语音录菜和AI智能填写,单个菜品上架时间最快能压缩至50秒。据悉,菜品上架后,已有接近72%的商家选择使用“智能选品托管”服务,借助AI分析的菜品推荐建议进行菜单智能排序和首屏设计。
图:“智能发品”界面(左),“智能选品托管”界面(右)
上述工具的组合使用,让新商家从“零基础”到“正式营业”的漫长周期得到快速缩短,真正实现“今天开店,明天接单”的效率飞跃。
在商家日常经营层面,通常来说最大痛点是缺乏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饿了么“AI经营诊断”看板可根据门店经营数据进行诊断并推荐包含基础信息配置、菜品菜单设计、营销活动设置推荐等在内的具体优化方案。同时,还为商家提供参考历史消费人群和转化率测算出的智能化人群营销投放方案,助力订单转化提升。

图:“智能美图”界面为商家一键换背景、组合菜单
商品管理环节,饿了么自研的AIGC生图模型“智能美图”产品已服务16万商家,采用DiT架构实现98.2%图片采纳率,通过AI自动优化菜品背景与组图,减少90%拍摄组图工作量。而这些工具的协同作用,也使得中小商家即使没有专业运营团队,也能获得接近头部品牌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打破“运营能力决定经营上限”的行业壁垒。
饿了么对商家的支持不仅限于工具赋能,还有例如“优店腾跃计划”构建的系统性扶持体系。
2025年3月启动的该计划,面向优质商家投入超10亿元,涵盖费率优惠(首月技术服务费全返)、专属流量(最长“7+7+23天免费流量卡”)、专项补贴(超7亿元定向红包)、运营服务(1v1数字化管家)及AI技术(智能助手全量开放)五大维度。这种“技术普惠+资源倾斜”的模式,使得生态结构更趋均衡。

图:饿了么“优店腾跃计划”
在公平竞争层面,平台通过智能治理系统拦截恶意差评,2025财年累计过滤145万条无效评论。技术治理替代人工审核,有效遏制了刷单刷评等乱象,让优质商家能以真实口碑获得流量,而非依赖“烧钱买排名”。
传统平台与商家是“流量买卖”关系,而饿了么通过智能工具将数据洞察、运营支持等整合为“经营基础设施”,让每一个商家都能借助技术“平等生长”。此举也暗合“资源基础观”理论,即通过将平台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商家的核心能力,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03 AI应用“未来故事”变为“增长引擎”
某种程度上,饿了么的技术突围,得益于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深厚积累。
阿里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从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能力输出,到阿里云通用图计算技术的应用,其技术矩阵无疑成为饿了么智能化升级的底层支撑,也使后者有信心成为第一波全面“AI化”的公司。
阿里巴巴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5财年,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季度,受饿了么和高德订单快速增长所驱动,本地生活集团收入161.34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146.28亿元增长10%。事实上,这种增长并非来自简单的流量补贴,而是源于AI技术对商家经营、骑手履约、用户体验的系统性重构。

图:阿里最新财报数据
饿了么的系列实践同样也印证了经济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传统竞争格局中,平台与商家、用户的关系被固化在“流量—交易”的简单模型中。而AI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固有模式:智能开店工具重构了商家与平台的连接效率,经营诊断系统改变了商家的决策逻辑,智能治理体系重塑了平台的竞争规则。
换言之,饿了么的“破坏性创新”不是对现有模式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底层逻辑上重新定义商业关系,让AI技术成为撬动效率提升的核心杠杆。

图:“破坏性创新”理论
对商家而言,AI工具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生存发展的必需能力;对用户而言,技术应用带来的不再是短期补贴的快感,而是长期稳定的体验升级;对骑手而言,技术革新带来的不再是机械重复的劳动压力,而是人机协同的效率提升;对平台而言,竞争优势不再依赖资源投入的规模,而是技术转化的效率与深度。
于是我们看到,当行业还在争论“即时电商的终局是价格还是时效”时,饿了么已经通过AI技术实现了“效率工具”到“生态伙伴”的角色蜕变。而这种升维竞争,不仅为本地生活行业提供了破局思路,也表明:互联网平台真正的护城河,在于通过技术重构价值生态,让消费者、骑手、商家、平台在共赢中驶向商业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