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越是顺从他人的人,越容易被忽视、欺负。
在家庭关系中,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第二次是为自己活。而第二次的生命,常常是从开悟以后开始的。”
当你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之后,你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原本诸事受阻的你,很快就破壳而出。

01
很多家庭的传统,是延续了千百年的陋习。
对于女儿来说,一出生就不被父母喜欢,被家庭边缘化。
我的外婆,有七个孩子,两女,五男。
我的阿姨出生的时候,外公直摇头:“又是一个女娃,有什么用哦。”
外公找来一个木盆,把阿姨放到其中,顺流而下。
不知为何,外公心软了,把木盆收回来。
在外公看来,女儿吃娘家的饭长大,后来嫁入别家,给别家创造财富。这娘家是得不到好处的。
类似外公的人很多,他们不希望在女娃身上投资太多。不给女娃多读书,甚至不让她们去学堂,美其名曰“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农耕时代,女娃干活的力量不大,不是主要劳动力;一些女娃,还裹脚,走路都摇摇晃晃,只是吃闲饭。
薄待女儿,这样的传统,是可以追根溯源的,千年就有。
北宋徽宗年间,宣州的吕堂就记载了薄待女娃的情况:“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宣州为甚,江宁次之,饶、信又次之......”
一出生就被溺的孩子,多是女孩。
好不容易,女儿长大、出嫁了。按照传统,也是受委屈的。
女儿出嫁之后,被当成泼出去的水,娘家的财产,得不到。当然,她也不被强求反哺父母。
女人出嫁了,在婆家,还要求什么三从四德。女人也没有离婚主动权的。
清代的曾国藩,其女儿曾纪静,嫁给了一个不不靠谱的男人。解除了婚约,但还是在婆家生活,无法回到娘家,郁郁而终。
对于儿子来说,一出生就是家里的宝。
儿子的到来,意味着父母老了,有依靠;家里的几亩薄地,有人耕种。
儿子也容易被娇生惯养,读书、结婚等,都会得到父母的用心关照。
一些家庭里,父母还要求女儿打工赚钱,然后把钱都寄回家。父母一机灵,钱就到了儿子手里。
当然,父母很老的时候,儿子在家尽孝,也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走不动了,住在儿子家,理所当然。要是儿媳不答应,这是大逆不道;儿子不答应,这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很可耻。
儿子之中,又分为“嫡子、小子、二子”。通常嫡长子继承家庭的主业,其他儿子就随意了。
三国时,曹操决定把位置给曹植,被很多人反对。因为曹植不是嫡长子,即便其有才华,也不行。嫡子曹丕,对父亲曹操的做法不满。曹操过世后,曹丕逼着曹植,写下《七步诗》,兄弟关系决裂了。
很多家庭,按照传统,父母过世后,遗产由儿子继承,女儿靠边站。
看起来儿子的待遇不错,其实家庭传统也是人生的枷锁:非得尽孝,非要在老家,被溺爱,兄弟分权等。

02
反传统,你的人生就开窍了。
《原生家庭》中写道:“受父母控制的子女成年后,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有些模糊。他们很难把自己看成独立个体,也不懂得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反过来看,一个人摆脱了父母的控制,就有了巨大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不被母亲喜欢。
苏明玉努力读书,考入名牌大学,但是母亲拒绝给学费,逼着其去了免费的师范。
苏明玉外出期间,母亲把其房子都“收回”,还说:“你是要外嫁的,不需要娘家的房子。”
受够了娘家的委屈后,苏明玉靠自己,工作,恋爱等。也极少和娘家人交往。
母亲过世,苏明玉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家人争夺,翻脸。
父亲很老了,需要照顾了,苏明玉也竭尽所能,没有把自己当女儿。
苏明玉有句台词:“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真诚待人,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伤害。”
一个女人,打破了“不能继承娘家财产、不需要过多尽孝父母、什么都服从父母安排、什么都让着兄弟”之类的传统,就可以对原生家庭中的东西,掌控自如了。
一个女人,结婚之后,打破“做家庭主妇、听丈夫安排、服从婆婆”的传统,日子就好过了。
作为男人,打破“在老家陪着父母养老,家业给老大、可以继承一切财产”等传统,就从原生家庭剥离了。
作为男人,可以选择远行,距离家千万里;也可以在父母老的时候,承担有限责任,而不是全部责任;父母的家业,可以继承,也可以不要。
一个家庭里,男女平等地成长,也平等地反哺;在一起齐心,分开来各自安好。对谁都是幸运的。

03
开窍的人生,“要对内求”。成年人的内求,就是求自己,连父母都不要求。
我们是父母的儿女,但不是父母的傀儡,不应该是一直很乖的样子。
哲学家王阳明说过:“却笑前人错颠倒,枝枝叶叶外头寻。”
前面的人,给我们铺路了,但路线不适合自己,那就另辟蹊径好了。哪怕路线适合自己,也要推陈出新。
打破原生家庭的传统,你就成了自己命运的统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