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原风·文艺评论|“一部豫剧史,半部中国戏剧史”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1-25 09:47:50

  □张大新

  豫剧俗称“河南梆戏”或“河南讴”,是勃兴于清代乾隆年间梆子腔系的主干分支、河南地方戏的典型代表,其源头可追溯到合歌乐舞于一体的原始艺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既是它孕育滋生的沃土和根脉,也赋予其崇德重道、循礼尚义、智勇诚信的厚重内核。经历过漫长坎坷的岁月,中华戏剧最终在大宋东京瓦舍勾栏之间蝉蜕成熟。自宋金元杂剧、明清传奇到梆子腔蓬勃兴起,逮至祥符调以粗犷劲爽的艺术风貌在花部诸腔中独树一帜,始终恪守着具有“超方言”特质的“中州正音”,即使是远在边陲之地的中华儿女,也不会因语言隔膜而疏离排斥,戏曲家有言“一部豫剧史,半部中国戏剧史”,信有以也。

  因此之故,考察中华戏剧在特定历史时期衍生形态的豫剧源流发展史,绝不可将其拘囿在花雅之争以来不足三百年时空之内,理应从上古时期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源头上切入,梳理中华戏剧发轫—积淀—升华到花部崛起—土梆戏演化—豫剧现代化变革的戏曲生态演进轨迹。

  依据艺术发生学和戏剧生态学的原理,《豫剧发展史》寻源逐流,纵向爬梳与横向拓展有机结合,本书绪论以下设置为八章24节,第一、二章发掘中华戏剧起源、形成、发展的动态行迹;第三章深入探讨北宋雅俗文化并峙争胜北曲杂剧升华为成熟戏剧形态的文化景观;第四章着重论述明清中原戏曲传承,论述了豫剧祥符调诞生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第五章专题论述樊粹庭建构完善的戏曲编演机制,引导豫剧步入现代化进程、开创豫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的贡献;第六章展示新中国以“三并举”为主导的豫剧改革创新的辉煌成就;第七章侧重于改革大潮涌动下豫剧现代戏功能和范式的重构;第八章将目光投注到新世纪豫剧激流勇进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对陈涌泉、张芳、原长松等通过古典名剧的改编重塑,实现传统经典剧目的现代性转换,并由当代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率领豫剧人跨出国门,参与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赢得各国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赏和倾倒。

  新世纪以来,河南豫剧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舞台精品,在全国重大文艺赛事中连续取得“八连冠”的骄人成绩,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戏剧看河南”的赞誉,让中原戏剧人倍感自豪,也激励着中原学子跨出校门,走向山川田野,关注剧场、演员、剧目和他们身后的剧作家、导演、作曲、伴奏和乐师、美工,由现场观摩、细读剧本,到采访编导、演员,直至跟进剧团,零距离地参与剧目编创排演的全过程,获得全息式的剧目生产、展演的常识和技艺,将阅读戏曲史、舞台脚本获取的线性、平面知识,转换为立体动态的观感和体验,消化提炼为学理性的认知和把握。参与本书初稿撰写的年轻学子,多是追随我多年的戏曲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他们的治学路径,与我当初从古典文学文献学转向河南地方戏考察和研究,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喜欢到调整为读、学、研的迂回路径。

  就我个人而言,幼年时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山野乡村,最快活的是和村上的小伙伴儿跑很远看夜戏,在戏台上看到的角儿们是我当时的偶像。每逢春秋庙会演戏,离我们村最近的文城街经常是豫剧、曲剧、越调唱对台戏,哪台声浪高,我们就往哪儿跑,人山人海,可热闹啊!那时戏台上照明的是挂在两边台柱上的“老鳖”灯,后来换成带罩子的汽灯,比豆油灯亮多了。

  每天晚上,我们刚出村就能听到三里外的戏台“打闹台”,锣鼓铜器震天动地,“老包”上台亮相一声吼,二里开外就能听到,小哥哥们就拉着我猛跑,生怕看不上好戏。家中老人告诉我,越调唱的《李天保吊孝》,是进京赶考的南阳秀才编的,专门挖苦“抠啬儿的老财”,故事发生地就在离俺庄儿六里地的小李庄和不远处的五里岗、阳丰街。

  我大学毕业后,1986年,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修了戏曲小说课程。在我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时,著名戏剧史家、古典文献专家李修生先生将我招入门下,确立以元杂剧为逻辑起点的古典戏曲史研究方向,屈指三十八载,从不懈怠。由懵懂到自觉地在戏曲艺苑中探索耕耘,逐渐有所领悟和收获,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多篇作品,后结集为《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2007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秋,受修生师重托,我又承担国家“十一五”重大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戏曲艺术分典》演习分部编撰工作,历时八个春秋,与学生一起,检索搜集各类丛书、方志中的戏曲文献条目,以竭泽而渔为求,累积达800多万字,为之后从事地方戏研究,储备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也为保存祖国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尽到了一份责任。

  历史又一次机缘,把搜集整理《樊粹庭文集》的任务交付到我手上。在河大办公楼电梯上,我碰上了时任校党委书记张秉义,他满怀崇敬地说:“樊粹庭是了不起的豫剧改革家,我校著名校友,没有他,就没有豫剧的今天啊!”他当即决定,全校上下广泛联系戏剧名家,办好樊粹庭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大礼堂举行盛大的“樊戏与祥符调精品演唱会”。

  2005年3月18—19日,“纪念著名豫剧改革家樊粹庭百年诞辰暨豫剧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陕西和河南各地的50余位戏曲专家、樊粹庭先生的子女和20多位豫剧名角儿应邀赴会。演唱会荟萃了10多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演出博得阵阵喝彩。研讨会气氛活跃,火花四射。樊粹庭从长期隐身的历史中走向舆论前台,一场超过预期的“樊粹庭和樊戏热”迅速升温。会后,河大申报获批了戏曲学硕士点和戏剧与影视学本科专业,筹建了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将整理出版《樊粹庭文集》列入河南大学百年庆典出版规划。

  经过长达7年的寻访搜集、整理编校,大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出版发行。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称该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华豫剧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盛事”。专家学者认为,文集的编校出版,填补了河南梆子向现代豫剧变革进程中的文献空白,让樊粹庭献身艺术事业的担当意识和牺牲精神,光照史册,泽被后人。

  《豫剧发展史》出版在即,按惯例要由作者写“后记”,笔者心有所感,就敞开心扉,回顾本人走上戏曲治学道路和专力从事豫剧研究的路径和体验。这本书是河南大学戏曲学团队师生合作完成的,希望引起钟爱本土戏曲的各阶层民众关注,希望更多人喜欢豫剧,亲近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为弘扬渊深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倾尽心智和才华。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信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版样子hnrb2024112506_s.jpg

编辑: 张冬云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