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唯变不变。
ChatGPT的快速迭代,Sora的惊艳亮相,天空中穿梭的无人机快递,街头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新技术新业态迅速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个别国家的“小院高墙”正在越筑越高,加剧发展鸿沟,阻碍科技进步……
这是科技创新高频突破的黄金时代,也是创新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激荡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浙江再一次处在关键的节点上。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发出了明确信号: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让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创新浙江,这条路该怎么走?
杭州富阳大桥日出 图源:视觉中国
一、浙江为何紧盯创新
创新的价值不言而喻。
马斯克创立多家科技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英伟达因掌握人工智能芯片关键技术市值一路飙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备受青睐。
但创新之路,谈何容易?哈佛商学院研究表明,企业创新失败率高达47%。以电动汽车为例,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100多年前就已问世,然而它的普及却至今日方始。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让多少科学家“抓狂”。
那么,浙江为什么还要走这条路?
殷重恳切的嘱托常在心头,最是催人奋进。
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擘画实施“八八战略”时,就已为浙江的发展埋下创新种子——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2006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全省首个自主创新大会,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提出了要求,也教了方法,更指明了方向。
这一条历史脉络清晰呈现出:创新是浙江发展的灵魂,是总书记对浙江的殷切期许,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重要使命。浙江必须负起责任、勇挑大梁,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
2024年悉尼国际电动汽车展上,一大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亮相。图为观众在极氪汽车展台参观 图源:新华社
新的“成长烦恼”亟待破解,唯有勇往直前。
所谓“一山放过一山拦”,我们总在不断遇到问题、化解问题中前进。
早在本世纪初,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带领浙江用创新成功破解了“成长烦恼”。
当前,我们在更高处又遭遇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烦恼”——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深刻影响着浙江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创新能力、发展质量。比如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仍高达60%,大量企业仍未摆脱“多模仿少创新、重制造轻研发”的窠臼,科技创新之路依旧漫长。
要破局,唯有创新。只有攻克科技自立自强这道难关,浙江才能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脱胎换骨”,打开一片新天地。
在新的起点上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主动出击。
2020年,浙江在如期完成创新型省份建设任务时,自加压力。那年6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两步走”战略: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
浙江发展到今天这个新阶段,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
当前,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4位,R&D强度达3.2%,每万人研发人员数在省区中排第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1/3……可以说,浙江的创新影响力已经从省域跃升到全国前列,浙江的创新路已经打下坚实基础,来到了创新突破的关键之处。
科技突破的机遇就在眼前,不可失之交臂。
当今世界,科技突破与产业迭代携手步入“蜜月期”。
人工智能如神奇画笔,重塑各行各业;量子技术似神秘钥匙,开启宝藏之门;生物技术像希望之光,引领我们窥探人与自然的全新未来。
能否趁着这一波“光辉岁月”,让我国的科技和产业从“跟随者”晋升为“引领者”,靠的是把握机遇的能力。
同时,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一些国家热衷于“脱钩断链”。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若没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何谈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今天,我们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行动,在紧要关头奋力冲破关隘,实现自我蝶变。
eVTOL新兴航空器在温州文成上空盘旋 图源:“浙江交通”微信公众号
二、浙江走过了哪些路,还要过哪些关
在创新型省份建设道路上,浙江很拼,成果也可见可感。
最亮眼的,是产出了一批前沿成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无到有,杭州超重力场、杭州极弱磁两大“国之重器”开拓科技前沿;在之江两岸的制造基地中,国产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进展顺利;脑科学、量子计算、类脑芯片……实验室里,浙江的创新之力闯入一个个无人区。
最难得的,是勇敢突破了条条框框。浙江大刀阔斧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浙江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已成亮丽名片。浙江首创的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模式,为校企产学研合作注入催化剂。
最可喜的,是汇聚了一群高端人才。浙江全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深挖全球创新人才蓄水池。杭州、宁波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连年位居全国前列。以“江河湖海”命名的十大省实验室和瞄准关键战略产业的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完成,引才育才平台不断升级。
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浙江创新建设仍有不足。如区域创新地位和能级、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强度、劳动生产率水平、创新型产业占比均有待提高。而这些问题背后,是企业主导的创新需求传导机制不健全、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不足、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作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照“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要求,创新浙江仍有重重关山待飞渡。
诸暨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检测针式散热铜基板 图源:新华社
修炼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必须过基础研究关。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一位科学家曾感慨:“如果通往目标有两条路,你会选择大路还是小路?容易的路,只会越走越堵。我们要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浙江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布局的应有担当,也是推动自身产业创新的关键。
当前,许多前沿领域基础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浙江相比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大院、大所、大平台、大装置布局较弱且起步晚,必须加速催化基础研究成果,以发挥其带动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打通创新的“任督二脉”,必须过产业创新关。
0变成1后,1还要变成10、变成100,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转化。这是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市场需求点菜、科研机构做菜、企业吃饭买单,目前这一流程还不够“丝滑”。一些科研机构的所谓“创新”,不对企业的胃口。而企业想要的技术,国内找不到,国外又不给。比如,许多浙江企业家都尝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苦头。为了一项显示屏技术,有浙商跑遍德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创新上的主体地位,促成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让创新活力喷薄而出,必须过人才生态关。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硬骨头”,人才就是“铁嘴钢牙”。
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处于思维和智力创造的黄金期,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方面是大环境,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宽的成长通道、更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支持他们潜心研究;另一方面是人才自身,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心无旁骛、放开手脚,愿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持续厚植创新的土壤,精心营造包容的文化,相信浙江的创新大树能不断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的《黑神话:悟空》体验专区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三、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
创新注定是一条漫长艰辛的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狠抓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地见效。重点是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
一篇大文章是: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仍存在一些堵点、卡点。要坚持以人才为关键,统筹推进“三个强省”建设和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增强创新整体效能。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重点在提升科创平台质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十大省实验室、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要结对合作,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成果互相打通,提升科教融合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形成一批“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重点在建设“双一流”。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196”、高校基础设施提质等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校一策”推动12所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重点在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着力夯实创新浙江建设的人才基础,把浙江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让人才更好有序流动,人才资源更好共享,科研成果分配更合理,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服务保障。特别是要大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产业创新一线,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大地上。
另一篇大文章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我们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真正使企业全面参与到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之中。
这意味着,一方面,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企业牵头或参与更多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科创平台要聚焦产业、牵手企业,支持企业把研发机构建到高校和平台上,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同时,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梯队,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力量。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效如何,最终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来检验。传统产业是浙江的基本盘,要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加快培育壮大。要建立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形成规模和集群优势。
“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不畏艰难险阻,登上科学发展这座山。这是一座陡峻的山,风光旖旎但又险象环生。”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勇攀科学发展高峰》中写道。
创新的基因早就融入我们的血液,拼搏的品格从未离我们而去。山越陡,路越险,情况越复杂,就越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一场行在当下、制胜未来的征程已经开启!
各位读者:关注公号后可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推文。评论区留言在本文发布24小时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一套《浙江宣传》书籍。您觉得创新之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