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 打造新型研究型大学标杆
顶端深圳
2024-09-30 15:02:35

“理工大学无理无工”“学生周五不上课”“首届学生‘包就业’”……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深圳理工”)在诞生之初,就因提出很多创新的理念而备受瞩目。9月29日,深圳理工举行成立大会,宣告正式开启全新旅程。首批新生入学了,发展步入正轨了,学校最初的设想有没有变成现实?近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深圳理工首任校长樊建平说:“我们坚定地走在创新的路上。”


“时代不一样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了,我们的大学也必须不一样。”樊建平在深圳理工创建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究竟“新”在哪里?在他看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就是深圳理工最亮眼的“特色标签”,“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打造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样板标杆,搅动高等教育的‘一池春水’。”

谈人才培养:
无理无工的理工大学要培养“小发动机”

深圳理工与传统大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学校图书馆陈列方式与传统图书馆不同,采取的是“一架双科”方式,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书放到同一书架上,有助于老师和学生徜徉其间时,脑海中可以闪出更多创新的火花;在教师办公点位设置上,不给各学院设固定的办公大楼,而是按照模块由25位老师组成一个教学科研单元,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实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可以交叉组合……传说中“理工大学无理无工”是真的,因为学校采取学科交叉建专业的方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壁垒,推进理与工的融合交叉。

“以前我们说,培养人才就是培养一颗螺丝钉。但是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应该是一个小火苗,一个小发动机。”樊建平说,深圳理工采取的是“学院+研究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学生每周4天上课+1天科研实践,在校期间3年课程学习+1年实习/实训;大一开展通识教育,并在3类实验室轮转受训,大二根据兴趣爱好确定专业,大三可自主选择“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大四开展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等,通过营造一种宽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发优秀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创新企业家型的各类人才能“悟”出来、“长”出来,力争能因材施教培养出实战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谈科学研究:
建制化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丰盛美食汇”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建立时间‘新’,而是发展模式‘新’、发展内涵‘新’。”在成立大会上,樊建平就“新型”二字给出了深圳理工的答案。

因为有深圳先进院雄厚的科教产教资源基础,深圳理工从建设之初,就提出要开展目标驱动式的建制化科学研究,即建立稳定的科研资源投入机制,明确科研目标,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建制化科研团队,确保科研项目攻关的长期稳定性,避免事随人走、因人定事,防止人员变动而导致科研项目中断或者改变方向。

“建制化科学研究就好像是商场里的‘美食汇’,有各种口味给学生选择。毕竟现在的教育要个性化,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是要他们多泡在各种实验室里,去寻找自己的方向。而且,这种模式下的‘美食汇’不会因为一个大厨跑了,整个食肆就无以为继,我们的研究成规模且稳定,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樊建平风趣地打了个比方。

谈产教融合:
“周五不上课”的学生不用愁工作

“建一个学院、 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这是深圳理工校园里醒目位置的一句口号,也是学校的愿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产业、推动经济。

深圳理工从学科设置上就充分考虑产业需求,科研攻关全面对接企业需求,把产业链对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布局新方向的动力,产业链上缺什么就去建设什么学科、培养什么人才。同时,学校设立“楼上创新 楼下创业”新型孵化器形态,积极组织承担横向项目,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合力攻关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的创新项目。“周五不上课”的学生,进实验室,进企业,在“学术—工程—创业”三轨人才培养模式下,早早地就掌握了企业真正需要的本领。

深圳理工的学生毕业时将拥有两张成绩单,其中专业学分成绩单反映学业课程学习情况,素质教育成绩单体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服务社会、自我探讨、批评思维、文化修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这“八大能力”上的进步程度。“到了就业阶段,这样的学生还会为出路发愁吗?”樊建平对学生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来源  深圳商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