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1·7 郑州晚报民生周刊
郑州晚报
2024-11-07 09:51:54

郑州768条路段新增18888个停车泊位

大部分位于新路段

11月6日,市城管局通过公众号发布消息,为进一步释放停车资源,缓解停车难题,经市政府同意,郑州市第二批新增路内停车泊位上线运营,特此公示。

此次公示路段包含高新区、中原区、惠济区、二七区、管城区、郑东新区六大主城区的768条道路,旨在序化停车管理,方便市民出行。

郑东新区一条划了停车位的道路两旁停满了车

这些车位是这样分布的,惠济区4929个,高新区1532个,中原区1348个,二七区4647个,管城区3670个,郑东新区2762个,共计18888个。

请广大车主留意标识,规范停车。如有疑问请咨询郑好停24小时官方客服:400-900-8788。

扫码看具体停车路段

记者 谷长乐 文/图


机场驱鸟人:低空卫士护航飞行安全

轰隆隆一阵巨响传来,飞机的引擎声划破天空,循着声音望去,一架波音客机马上要降落在机场跑道上,这是机场驱鸟人最专注的时刻。

他们默默守护着机场安全,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旅客,而是空中的飞鸟。10月30日,作为一名记者,我被获准进入机场飞行区,感受驱鸟人的工作日常。

揭开机场驱鸟人的神秘面纱

机场驱鸟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们不会出现在旅客面前,却又对旅客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机场驱鸟人向记者(左)介绍仿生鹰

进入机场内部之前,需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这也揭开了本次探秘之旅的序幕。沿着跑道一路行驶,又经过一段颠簸小路,我终于见到本次的揭秘嘉宾。闫国兴是飞行区管理部的一员,从事驱鸟工作已经9年。刚见面,不远处的跑道上就降落了一架飞机,眼前宽阔的跑道是他工作的地点,也是他与飞鸟的“战场”。

清空飞机起落空域,是闫国兴工作中最重要的事。“一般来讲,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飞鸟对于飞机的安全威胁最大。”闫国兴说道。在电影《萨利机长》中,故事的起因就是飞鸟撞击引擎,导致飞机失去动力,随后发生了哈德逊河奇迹。

与人们所想的不同,驱鸟工作实则既辛苦又紧张。无论风吹日晒,闫国兴和同事们都要坚守在跑道周边,检查驱鸟设备、紧盯起落空域,还要负责跑道周围草坪的清理,这是一项技术活,又是一门体力活。目前,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共有20名驱鸟员,日夜不停地守护着机场安全。

“十八般武艺”与鸟儿斗智斗勇

介绍完驱鸟人的日常工作后,闫国兴又向我们介绍起驱鸟人的“十八般武艺”。

还未站定,砰的一声巨响,除闫国兴外,所有人都被吓得身体一震。闫国兴笑着走向前,向我们介绍:“这是我们驱鸟所用的煤气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响一次,声音非常大。”煤气炮的不远处还站着一只目光凶狠的老鹰,身高一米多,时不时还发出雄浑的鹰鸣,一阵风吹来,竟还会随风转动,这是闫国兴的武器之一——仿生鹰。

向远处看去,还有蓝红黄绿交织的风轮,甚是好看,不过这些是给鸟儿准备的。“鲜艳的颜色会让鸟儿感到害怕,从而达到驱鸟的目的。”闫国兴说,除此之外,机场附近还有拦截网等设施进行低空拦截。

介绍完这些后,我们登上了驱鸟车,车里可以通过遥控器播放各种警示声音。车里还放着一把驱鸟枪,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支长约一米的双管霰弹枪,枪约20斤重,我举了一会儿就感觉胳膊发酸。不过这把枪闫国兴倒是不常用,“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用枪,我们主要是为了驱离鸟类,而不是为了用枪打”。

车上除了枪,还有“弹”。闫国兴的驱鸟车上常备驱鸟弹,说是弹,其实和小时候过年时放的鞭炮相似,点燃后飞到空中爆炸。像这样的驱鸟弹,闫国兴和同事们一天要消耗近200颗。

生态治理保障飞行安全

驱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无法依靠单一的手段完成。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物理性驱离,近几年,郑州机场也开展了生态治理的尝试。

机场内草坪的草籽会吸引鸟儿前来觅食,为了减少鸟类前来,驱鸟人需要定期对机场草坪进行除草,种植少结籽的草类就成了生态治理的关键一环。在机场北部有一处试验田,里面种植的是野牛草。“我们采用这种结籽少、不引鸟、不生虫的植被,以降低鸟类在机场飞行区内的活动。”闫国兴说。

郑州机场一天的飞机起落架次达600余架,平均每两分钟就会有一架飞机起落。大多数人坐飞机时可能不会察觉他们的存在,但正是这群驱鸟人,默默守护着郑州机场低空安全,为发展“国际郑”贡献力量。

记者 任思领/文 徐宗福/图


城市照明管养人员:路灯“医生”点亮群众出行路

“小范”变成了“老范”

20多年前一个夜晚,老范还是小范,接到群众求助,管城区一条背街小巷的路灯坏了。

那时候没有车,没有云梯,他和同事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就跑了过去,梯子加脚镫爬上了电线杆,周围群众自发地围在电线杆下,有人拿着手电筒照明,有人扶着梯子,“灯一亮,下面欢呼声一片。”老范说,“一下梯子,还有人递了一瓶汽水。”

“虽然是一条小路,但它连接的是一片生活区,有上夜班的职工,有上学的孩子,路灯修好了,一片人晚上出行都安全了。”老范说,“那一刻,觉得这份工作真有意义。”

5月份,郑州市城管局景观中心接到二七区陇西小学反映——由于地铁施工及道路改造,使得学校周边区域的路灯常常出现不亮的状况,给广大师生、学生家长以及周围群众早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老范和“郑师傅服务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路灯设施的损害情况展开摸排维修,更换老旧破损的灯具,修剪遮挡光线的树枝。

2023年,郑州市城管局启动“郑点亮”专项工作,“郑师傅服务队”随即成立,取义“点亮城市,服务郑州”。截至目前,累计整治亮灯路段277条,亮灯里程194公里,解决了瑞光路、陇西小学周边、苗圃街、西十里铺路等照明薄弱影响出行等问题。

“我们是夜跑团”

11月3日晚,我和老范“爬”上灯杆,不过不需要攀爬,我们站在工程车云梯的“吊篮”里缓缓而上,老范操作机械,上下左右,半空中,老范再次关心下我:“恐高不?”我双手紧紧抓着栏杆,断断续续表达了自己的不恐惧:“没,没…没事!”云梯升到14米的高空。

“螺丝松动。”经过检查,老范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不一会儿,灯重新亮起,光影下有摆摊的商贩,有骑车带着孩子的父母,有三两一起回家的学生……我突然明白了老范说的“有意义”。

爬升、停顿、维修、降落,每天晚上,“老范们”都会在循环起降中“登高望远”。“像这样的高空作业,一天最少五六次,最多的时候20多次。”老范说自己以前也恐高,“最高的灯杆接近30米,9层楼那么高。”但工作“治愈”了他的恐高症。

老范所在的城市照明管养一所共有14人,负责266条路24658盏灯,经常夜里四五点还跑在路上,有时候他们自己开玩笑说,“我们是夜跑团”。是的,他们不仅是“夜跑团”,也是“郑州活地图”——一棵灯杆周围有哪些小区、哪些学校、哪些单位,老范和同事们了然在胸——因为一盏灯,照亮的是一片区域群众出行的路。

记者(左)和城市照明管养人员一起检修路灯

我无数次走过郑州的夜晚,看见路灯下拉长的身影,我也无数次踏入郑州的清晨,羡慕朝阳下蓬勃的身姿。直到听老范讲起他和路灯照明的故事,我才发现,路灯另一重温馨的含义。

老范全名范锡兴,是郑州市城管局景观中心城市照明管养一所副书记,从1996年到现在,他已经和路灯打了近30年交道,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小范也变成了老范,不变的是那颗热忱为群众服务的心。

特殊的“作息时间表”

老范和“郑师傅服务队”有份专属“福利”——每天都可以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浪漫——路灯的“作息时间表”是按照天文台日出日落时间控制送、断电方式进行动态启闭,日落后15分钟开启,日出前10分钟关闭。

路灯由智能照明控制平台远程控制,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开关灯时间按系统时间自动下发开关灯指令,无需人工调控。在遇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管理人员也会根据当天天气情况进行人工干预,灵活调整启闭时间,确保市民出行安全。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看日出东方、黄河落日,不妨在夜晚回家的路上停下脚步,抬头看看灯。

结束完检修,已经是凌晨,老范接到指令,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现场。

这就是老范的工作,简单、重复、有意义,守护着城市的光明,照亮着生活于此的人们追逐梦想的道路。就像陇西小学在感谢信中说的那样:“在他们的努力下,第一时间恢复了照明,让原本黑暗的道路重新被光明所笼罩。这一举措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道路,更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

记者 王战龙/文 马健/图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红庙学校”演员:

带领游客沉浸式重回青春课堂

金黄梧桐、泥土砖墙,绿白相间的斑驳墙面,纹路深浅的红木桌椅,这里是蓬勃青春肆意生长的地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红庙学校”剧场。

这所“红庙学校”里有位戏剧演员叫张洱,一名身穿砖红色西装,戴着方框眼镜的“语文老师”,有着3000多场“课堂”经验。每逢上课,他便会端起老式搪瓷杯,揣本封面缠满透明胶带的语文书来到教室。记者节前夕,我来到这里,向他请教如何当一名“老师”。

当“老师”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在脚下的这方土地上,推开教室的木门,再次回到青春的课堂。我站在三尺讲台,望着黑板上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脑海中浮现了自己上中学的情景。那时候大多数同学上课都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安静学习,偶尔有两三个调皮的同学在交头接耳、偷吃零食,被老师发现后,自然少不了一根飞来的粉笔头。

记者(左)化身“老师”站在讲台上

同张洱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些大家都经历过的青春瞬间在“红庙学校”被复刻。“怎么又在说话?上次考了多少分,心里没数吗?”“上课不要吃东西,跟你说了多少回了?”“头发怎么那么长,不准留长头发!”……一声声严厉的话语在这里打破了时空维度,以实景的方式再现校园日常,让戏剧的外延性和参与性扩大,带领五湖四海的游客奔赴沉浸式青春课堂。

“铃铃铃”,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在“红庙学校”上演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开始上课。同学们,今天你们体育老师生病了,所以,咱们改上语文课。”在张洱的指导下,我先是戴上他的方框眼镜,接着拿起了语文书,脑海中细细回忆上学时候老师的模样,一本正经地演绎起来。第一遍,我大步流星地走向三尺讲台,拿起语文书在讲桌上梆梆敲了两下,说“同学们,安静”。“不够严厉。”是张洱对我的评价,“老师”本身一定要严厉,营造语重心长的感觉。但毕竟第一次当“老师”,有所不足是正常现象。第二遍,我又一次站在三尺讲台,紧紧绷着脸,观察台下不听话的“同学”,顺手拿起粉笔头教育他。多次的演绎,让我意识到当“老师”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以戏剧之力书写一段青春回忆

回忆起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张洱说自己内心是忐忑的,因为这所“学校”没有灯光、没有音效、没有机械设备,却是自己的舞台,还是不止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教室里,那些天南海北的“同学”才16岁,总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担心自己没办法随机应变。

当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课程”,张洱现在已然是一副“严师”的模样。他说:“不知道这堂课给‘同学们’带来的是欢快还是悲伤,但希望它能成为一把打开你们内心深处回忆封闭的钥匙。”

说到底,这场课程是情感的唤醒、青春的重申,是为寻常时光的赋值。有人说张洱“矗立在虚幻和现实之间”,有人说张洱“以戏剧之力书写一段青春回忆”……不少前来观看演出的“同学们”认为,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张洱说,自己身为“老师”,是这场精神盛宴的纽带。往小的方面说,让“同学们”体验一场回忆,感受青春脉搏在中原大地蓬勃跳动,带给他们开心、感动;往大的方面说,希望用戏剧的方式传播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出于对剧场的好奇,来到河南,感受其文化历史底蕴。

彼时,我望着教室里那些男女老少的“同学”,他们青春的模样藏在今天的每分每秒里。经过一上午对戏剧演员的了解、体验,我想说,把“此景”“此人”融合、把“地脉”“文脉”贯通,唤起青春的记忆。这大概是张洱作为戏剧演员的价值。

听,窗外那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喇叭里再次传来“铃铃铃”。日子就这么过呀过,从春天,又经历夏天,来到了凉飕飕的秋,张洱站在原地不断迎接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来到河南、认识河南。

记者 孙婷婷/文 周甬/图


有的电梯停运,有的破损,有的维护较好利用率高

部分过街天桥该提升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的《断章》写出了桥的其中一种使用方式,郑州的过街天桥不但是城市风景线的组成部分,还具有保障行人安全的交通效果。

然而,有市民反映,市内部分天桥利用率不高,打扫也不及时,有些脏乱差。11月5日和6日,本报记者对市内部分过街天桥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探访。通过调查发现,在路面设置有地面隔离带的路段和人流量较密集的区域,过街天桥的使用率较高,而地面具备通行条件时,会降低天桥的日常使用率。另外,部分天桥存在电梯停运、设施维护和卫生清理不到位的情况。

棉纺路过街天桥 桥面有点脏,走的人不多

嵩山路与棉纺路交叉口处建有一座过街天桥,该处天桥曾经经过两次建设,开始时仅在路口北侧实现东西向的贯通,之后路口东侧又加建桥头实现了南北向的贯通,桥面总长度接近100米。由于路口东南角、东北角及西北角有丹尼斯超市等大型商超及众多居民小区,该处路口早中晚的人流量都很大。

11月5日11时30分许,记者由路口西北角的步梯上桥,此时天桥之上不见行人踪影,桥下路口正有交警对非机动车辆违法行为进行教育和处罚,4个路口通行秩序井然,行人在绿灯亮起时不断经过人行横道通行路口。

桥下道路环境优良,路口通行距离较短,早晚高峰时段有交警现场疏导指挥,行人、非机动车通过率高,许多人觉得上桥通行“多此一举”且“浪费时间”。记者在桥面停留了10分钟,仅有3名行人经由天桥通行,更多的行人选择了在路口等待红绿灯。

嵩山路过街天桥摊贩长期占道 环境有待提升

随后,在碧沙岗西门的嵩山路过街天桥上,记者看到了几名摆摊经营的商贩,据了解,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

经由天桥到公园游玩的许女士说:“天桥上也是临时驻足看风景的好地方,但是商贩长期摆摊,环境也不太好,让大家没有办法在桥上停留了。”

因为嵩山路中间有隔离护栏,因此,市民过街大都是从天桥上经过,也有极少数的人也会选择到嵩山路建设路口等红绿灯。

紫荆山路环形天桥 电梯停运影响天桥利用率

紫荆山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处的环形天桥,是郑州首座安装电梯的人行过街天桥。这座天桥于2009年规划建设,于2021年进行改造,同年7月投入使用。周边商场和商贸楼宇较多,居民生活小区和临街商户活动不断,路口区域车流量和人流量一直较大。

紫荆山路商城路过街天桥电梯停运

这座天桥因为设置有多部电梯和直梯,曾经给过往人群提供了很多通行便利。5日下午,记者发现该天桥四周电梯旁贴上了“2024年10月1日起因进行年度检查停止使用”的年检停运公告。市民周女士说,该处天桥使用率较高,平时环境保持良好,栏杆、地砖均无破损,但3部电梯同时停工长达一月,部分行人不得不选择徒步上下桥面或直接在桥下马路穿行。

二七广场天桥 景观电梯何时才能重开

二七广场北侧的天桥曾经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它不仅是连接二七塔周边道路的桥梁,更像是一本承载着郑州记忆的老书,记录了不少市民和城市过去的故事。曾经有不少人站在天桥上俯瞰川流不息的车流,感受城市中心商圈的繁华。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迅速发展,二七广场的U形人行天桥已不再是之前畅通四方的桥梁。现在这座天桥只有寥寥几人从此而过,电梯也早已停运,行人多数通过马路匆匆而过。

京广路过街天桥 电梯停运让旅客感觉不便

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京广路上建有过街天桥,该处天桥北侧设置有两部自动扶梯,但均处于停止运行状态,过路行人大多数选择从地面斑马线处通过路口,选择天桥通行的人不多。

不过,由于该处天桥与火车站相邻,经由西广场乘车出行或下站回家的旅客多数随身带有行李,部分旅客还会选择到京广路西侧乘车,此时拉着沉重的行李箱上下过街天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和时间。

从地面通过该路口时,红灯设置时间为100秒左右,一般成人通过过街天桥的通行时间通常在2~3分钟,遇到红灯时间较长时,选择过街天桥通行从时间上来讲更有性价比。

火车站东广场天桥 通过天桥过街是唯一方式

郑州火车站东广场的3处过街天桥分别设置在兴隆街、大同路与一马路,其中大同路过街天桥的自动扶梯均正常运行,兴隆街过街天桥东北和西南两侧的自动扶梯仍正常运行,中间和南侧的自动扶梯则已停止运行,一马路过街天桥的自动扶梯均已停止运行。

由于该区域紧临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和郑州长途汽车站,日常人流量较多,而3处天桥周边的路面又设置有隔离带,行人难以从地面通过,选择使用过街天桥过路成为通行的唯一方式,部分电梯停运让身带行李的游客感觉不便。

三环上的天桥 让居民少了绕行麻烦

与市区部分天桥相对较短的通行距离不同,郑州西三环和南三环上建造的几处过街天桥,让沿路居民少了很多绕行的麻烦,而天桥设置的专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坡道,更让骑行市民感觉到了满满的关怀和善意。

在这些过街天桥中,横跨南三环连接郑飞小区及工人南路小学等单位和居民小区的两座天桥,早中晚都有往返人流形成过桥高峰,桥面坡道成为南三环南北两侧小区业主和学校师生日常选择最为安全和便捷的通道。

在西三环湖光苑和栖湖怡家小区门口的两处天桥上,记者看到不时有电动自行车在桥面通行,但两处天桥护栏处的水泥均有脱落的情况,已有部分钢筋构件显露出来,而栖湖怡家门前天桥上地砖也出现破损和缺失,成为大家通行时的隐患。

龙湖外环路北三环天桥 高峰期通过的人多

6日11时许,记者来到龙湖外环路北三环天桥,天桥西侧有恒大悦龙花园等多个居民区,东侧居民区相对较少且缺少非机动车道,部分阶梯有砖块脱落的情况,5分钟内有6名行人经过。

“早晚高峰还是有不少人走的,其他时段就很少有人用了。”市民刘先生说,多数非机动车选择从龙湖外环路跨该天桥通行,因为机非混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东四环文苑北路天桥 桥面整洁,周末学生走得多

东四环文苑北路天桥可以供行人和非机动车同时通行,桥面卫生整洁,东侧为园林绿地,西侧有河南农大等高校,中午时分5分钟内仅有一名推车老人经过。

“周末学生出来的多,使用率还好些,平时很少有人从这儿过。”途经此处的王先生说,该处天桥周边并无居民区,主要为邻近的农大等学子提供便利,平时使用率并不高。

通泰路金水东路天桥 一尘不染,使用率比较高

通泰路金水东路天桥横跨车流不息的金水东路,向南连接鑫苑中央花园、中凯华府等居民区,向北连接着CBD商务办公区,向东约100米设有公交港湾和共享单车停放区,不少路过的居民表示该处天桥极大方便了周边居民的通行,桥面上几乎一尘不染。因为该桥可以同时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5分钟内有17辆非机动车和12名行人经由桥面通过。

随后,在花园路与鑫苑西路交叉口向北约100米的过街天桥上,记者看到行人不时通过桥面通行,但天桥步梯相对较窄,存在滑倒的风险。

记者 汪永森 张玉东 任思领 黄栖悦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