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许武章||北宋邵雍的宜阳情结暨相关诗歌赏析(二)
一轮明月皎洁如水
2024-09-02 07:17:00

北宋邵雍的宜阳情结暨相关诗歌赏析(二) 

溯洛西游福昌地 

文/许武章


嘉佑五年(1060)秋,先生沿洛河西行,开始了秋日长游,这也是先生寓居洛阳以来第一次游洛川。对于这次行程,先生有“十舍到商颜(注:即商山),虽遥不甚艰。东西溯洛水,表里看秦山。(《商山道中作 》)”的诗句,清楚记述了这次旅游路线,即溯洛西行经寿安、福昌、永宁、长水、卢氏诸县,终点到达陕西的商洛。商洛乃洛河的源头地区。先生在商洛度过春节后,于次年春绕道西南安康,经天柱山返回洛阳。

先生这次出游,对洛河川区只是一过间,而善于以游作诗的先生并未在寿安、福昌诸县留下片言诗句,但在今日宜阳县张坞镇的境内,或许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村名“留召”。这里的“召”在姓氏中通“邵”,此地又是先生出行的经由之地。如果按村名的字面去理解,臆想先生当年行经此间,先民们慕名而至,热心挽留,于此歇息停留,这或许就是“留召”村名的由来。事实果若所析,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村名了。

嘉佑六年(1061)暑期,时年已51岁的康节先生,再一次游历了洛河川区。这次出行是从洛阳的厚载门出发,途径延秋庄,到达寿安县城(今宜阳县城),停宿于寿安西寺。其后过永济桥,沿洛河北岸西行,到达此次旅行的目的地福昌县(治今宜阳韩城镇福昌村)。在福昌逗留期间,先后游览了燕堂、上寺、县尉衙署的莲池、女儿祠、唐连昌宫遗址、女几山等名胜后,由福昌再返寿安,回到洛阳。在这次旅行中,先生陆续写下了20首诗歌,记下了这次行程的轨迹。

唐宋时期的洛阳城的郭城南面,有三门,其西边的城门称厚载门。缘于该城门实际处于城的西南方,在后天八卦中西南为坤位。《易经》坤卦《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载门”的名字即源于此。先生这次出游,写的第一首诗即《游洛川初出厚载门》:
 初出都门外,西南指洛陬。

山川开远意,天地挂双眸。

村落桑榆晚,田家禾黍秋。

民间有此乐,何必待封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记述了这次旅游的出发地点和要到达的目的地。颔联抒写了洛阳的山川辽阔空旷,天地美景映入眼帘。颈联描述了洛郊的村落在晚霞的笼罩下显得静谧而温柔,即将成熟的秋庄稼为大地增添了丰收的景象。老百姓望着田里即将收获的庄稼是多么快乐,只要有了吃喝,又何必期待去追求显赫的功名呢?

当日,先生便到达延秋庄,这是他这次出游停留的第一站,在此写下了五言律诗《宿延秋庄》:

驱车入洛川,下马弄飞泉。

乍有云山乐,殊无朝市喧。

非唯快心志,自可忘形言。

借问尘中友,谁为得手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马车出游洛川,途中见泉水飞崖而下,先生跳下车子,尽情地玩耍于流水飞泉间。顿感远离尘世的快乐,这里没有名利场的喧嚣。这里不只让人心情愉悦,优美的环境足以让你不拘于举止、礼貌而大胆地直抒胸臆。诗人最后询问尘世间的朋友,谁将会最先得到这种快乐呢?

翌日,先生离开延秋庄,南渡洛水,西行进入寿安县城,到达了行程的第二站——寿安西寺。北宋时期的寿安县城即今宜阳县城。寿安西寺乃城内的胜因寺,其故址位于今宜阳中街小学与原宜阳一中之间,因寺院处在寿安城的西侧,故诗人称其为寿安西寺。

胜因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寺院的前身乃北周时期的甘棠驿。大业三年(607)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令宇文凯在甘棠驿旧基之上营建显仁宫,以供皇家停顿驻跸之需。进入盛唐,因显仁宫闲置,故将其改造成了接待过往官员行旅的甘棠驿,也称甘棠馆。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将甘棠驿改造成了胜因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题寿安甘棠馆》)”、明代宜阳籍官僚王邦瑞的“旧驿今为寺,红尘已入空(《甘棠驿》)”诗句,间接证明了胜因寺由宫到驿、由驿到寺的身份转变。在其后的岁月,胜因寺一直位居宜阳佛教界的中心地位,曾长期为宜阳僧会司的办公之地。到了晚清,僧会司迁至锦屏山北麓的香山寺,胜因寺由此逐渐衰落了下去。进入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胜因寺被彻底毁废。

先生是晚夜宿寿安西寺,写下了五律《宿寿安西寺》,以诗的方式记录了这次行迹:

好景信移情,直连毛骨清。

为怜多胜概,尤喜近都城。

竹色交山色,松声乱水声。

岂辞终日爱,解榻傍虚楹。

这首诗的首联记述了美好的风景能给游人的身心带来愉悦。颔联记述了诗人非常喜爱寿安西寺优美的环境,尤其喜爱寺院接近寿安县城的便利。颈联叙述了寺院周围翠竹与青山辉映,松涛声与流水声交响。尾联记述了诗人对优美环境的留恋而迟迟不愿离开的心情。

次日,诗人离开寿安西寺,西行15里到达永济桥。永济桥创建于大业三年(607),乃隋炀帝开发东都洛阳时的配套工程,桥基遗址位于今宜阳锦屏镇桥头村北的洛河上,“桥头”村名即源于此。先生这次过永济桥后十年,即熙宁四年(1071)的秋季,司马光在游览寿安时,也曾在此写下了《永济渡二首》,从诗的内容来看,永济桥已被洛水冲毁,变成了渡口,此后再没修复。

诗人通过永济桥,到达洛河北岸,而后西行向福昌县进发。诗人在此写下了五言律诗《过永济桥二首》。

其一
     山背锦屏开,河临永济回。

土田平似掌,桑柘大如槐。
斜日射虹去,低云将雨来。

无涯负清景,长是愧非才。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永济桥南的山脊发脉于寿安城南的锦屏山,洛河水流经永济桥时蜿蜒回环。颔联抒写了洛河川区的田地平坦若手掌,田间的桑树和柘木非常高大,有若古槐。颈联描写在斜阳的照射下,天上的彩虹渐渐隐去,低云垂垂,天雨将降。尾联诗人自责辜负了这漫无尽头的清丽景色,时常惭愧没有文才,不能用优美的文字将其记述成篇。

其二
    一水一溪门,溪门云复屯。

珍禽囀乔木,幽鹿走荒榛。
雨脚拖平地,稻畦扶远村。

高城半颓缺,兴废事休论。

这首诗首联中的“溪门”是指桥墩间的流水;“复屯”是八卦中“复卦”和“屯卦”的合称。诗人将桥墩间流水形象为“复屯”卦象,它既有“复卦”的顺利之意,也有“屯卦”的艰难之险。颔联描写了鸟儿在高大的老木上转枝鸣叫,母鹿在荒芜的原野奔跑。颈联描写天空中绵密成线的雨点洒向大地,稻田与远方的村落相连接。尾联描写原来高大城墙一半已经倒塌残缺,看到这些就不再谈论那些兴亡盛衰的事情了。诗人描述的“高城”,当指宜阳韩城东关村至城角村之间的“宜阳故城”,此城是诗人至福昌的必经之地。

先生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这次旅游的目的地——福昌县城。初来匝到,兴致极高,写下了五言律诗《至福昌县作》:

清景几人爱,爱之当远寻。

及临韩岳近,始见洛川深。

县在云山腹,民居水竹心。

无机类间物,愈觉少知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福昌的初步印象。清丽的景色能有几个人不喜爱呢?然真正喜爱者应当到幽远深邃的地方去找寻。福昌这个地方接近韩岳(今岳顶山),到了这里才真正感觉到洛河川的幽深之美。福昌城处在云山腹地,民居被流水和翠竹环绕,环境自然怡心。优美的自然景色,恰是赋闲赏景的好去处,然而诗人的这次出行,感到缺少了与之相伴的知音同道。

北宋明道年间,福昌县令乐辅国在衙署内修建了一座供吏员休息的建筑,工毕,请托名流富弼为之名。当时富弼正在洛阳服父丧,接到请托,欣然应允,于明道二年(1033年)十二月写下了名篇《燕堂记》,并将建筑命之为“燕堂”。“燕堂”位于今福昌村的福昌阁下,今存建筑乃明清所为,是后人为纪念创建者、命名者而在原基之上的重修。依据《燕堂记》文中的“筑室署下”可知,现今的“燕堂”所在,乃宋代福昌县衙旧址。进入明代,又在燕堂的后崖悬壁上,构建了今日所看到的福昌阁。

就在乐辅国主持构建“燕堂”28年之后,先生的足迹也踏进了这块土地,端坐燕堂之内,并以燕堂所处的自然环境为题材,写下了五言律诗《燕堂即事》:

川上数峰青,林间一水明。

闲云无定体,幽鸟不知名。

游侣既非约,归期莫计程。

锱铢人世事,休强作威狞。

这首诗描写了洛流两岸排列着无数郁郁葱葱的山峰,穿越山林间的洛水显得格外明亮。漂浮的白云或卷或舒,瞬息多变,没有固定的形体,树林深处不知名的鸟儿婉转鸣啼。同游的人并非提前约定,归去的日期就不要计算行程的远近。对于斤斤计较的世俗之事者,要顺其自然,要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态度去对待,切莫要呈强凶狠,暴露出狰狞的面孔。

北宋的福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寺院——上寺。因该寺处在福昌北塬之上,因其地势而名上寺。该寺院遗址即今福昌阁正西约500米处。先生在福昌期间,曾经到访上寺,并在寺院眺望洛河南岸的熊耳山脉,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诗《上寺看南山》:

叠叠是峰峦,西连梁雍宽。

与其行里看,不若坐中观。

包括经唐汉,并吞历晋韩。

消沉事难问,唯尔尚巑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洛河南岸的山陵乃发脉于卢氏县境内的熊耳山,福昌当地人称之为南山。其山脉重峦迭嶂,高耸入云,它的西部接连着辽阔的梁州、雍州。与其在行走中观看此山,不如坐在这里静静地观赏。这座古老的山峰见证了强盛的汉朝和唐朝,在并吞争霸的春秋时期被纳入到了晋国版图,又在战云纷纷的战国时代划归为韩国之境。这些消失的往事有已经不可考究?唯有你仍然挺拔伟立,高耸入云。

在福昌期间,先生还游走于福昌县尉衙署,写下了《县尉廨宇莲池》:

县尉小斋前,水清池有莲。

岂唯观涵萏,兼可听潺湲。

宛类江湖上,殊非尘土边。

古人用心处,料得不徒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县尉官署内美丽莲花池。描写了在县尉的屋舍前,清清的池塘中长满了盛开的莲花。难道在这里仅仅可以观赏到荷花吗?还可以在这里聆听潺潺流水的悦耳之声。此景很像长江、洞庭以南的景色,绝非尘土路边的野刺恶花。古人为何爱莲花的高洁,咏莲花的质朴,赞莲花的馥郁,其深刻的用意就在此处,料想此种心思不会是偶然而得。

福昌县境内,其西南有一座道教名山——女几山,也有文献将其称为女儿山。女几山的北麓即龙窝川,今隶属于宜阳县张坞镇管辖。龙窝川的北端为严过村、下龙村,其村西侧有女几庙遗址。此庙乃唐代诗人李贺笔下的兰香神庙,也是先生这次福昌行描写的《女几祠》:

西南有高山,山在杳冥间。

神仙不可见,满目空云烟。

千年女几祠,门临洛水边。

但闻霓裳曲,世人犹或传。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写了福昌的西南,有一座峻峭巍峨的高山,藏身于浩渺深邃的烟波之中,这座山叫女几山;山下有一座神庙名女几庙,也叫兰香神庙,先生称为女几祠。没有人能看到神灵的真面目,因为她被飘渺的云雾所笼罩。这座神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门楣临近洛水河边。在女几庙前似乎隐约听到了唐玄宗谱写的《霓裳羽衣曲》,这首名曲好像仍在流传。

提起《霓裳羽衣曲》,就要从唐玄宗说起。当年唐玄宗曾数次东巡洛阳,驻跸洛河北岸的连昌宫内。一日心血来潮,登上汉山,南眺女几神山,恍惚间仙乐飘飘,神女舞姿翩翩,玄宗灵感顿生,创作出了经典舞曲《霓裳羽衣曲》。先生这次游女几祠,见景生情,就有了“但闻霓裳曲,世人犹或传”的诗句。

福昌西行8.5公里为三乡古镇,这里有唐家行宫——连昌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位于今三乡境内洛水之北,昌水之南。先生在福昌期间,曾游览了古镇三乡,看到了连昌宫残存的建筑,引起了诗人的凭吊情绪,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故连昌宫》:

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

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

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

空余女几山,正对三乡驿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了连昌宫所在位置。描述了洛水从西南而来,连昌水来自西北,二水汇流的地方,有连昌宫的残垣断壁。鼎盛时期的连昌宫“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元稹·连昌宫词》)的奢侈繁华景象,白白地留下了联想的空间,过去的往事都已成为历史。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南面的女几山依然矗立在哪里,它正对着北面的三乡驿,这将永恒不变。

先生这次游福昌,多次走进燕堂,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燕堂暑饮》:

燕堂通高明,檐依断崖嵚。

凉风来松梢,清泉飞竹阴。

佳果间红绿,旨酒随浅深。

却思阛阓间,郁蒸不可任。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炎热的燕堂内畅饮时所见之景和感受。建于衙署内的燕堂,通明高大,宽敞明亮,燕堂的屋檐与断崖峭壁相接,给人以险峻的感觉。松树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给闷热的夏季带来了丝丝凉爽;山泉在竹林树荫中哗哗地流淌。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子,与碧绿的树叶相辉映,形成了红绿相间的优美景色。诗人在燕堂随意斟酌美酒,自顾赏景,不经意酒杯的深浅。在此想想生活在街巷闾里、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在这闷热的暑热天气,确实让他们难以忍受。

在福昌的燕堂之内,先生不但畅饮于此,而且还静坐沉思于此,他的《燕堂闲坐》就体现了先生善于思考的另一面。

天网疏难漏,世网密莫通。

我心久不动,一脱二网中。

高竹漱清泉,长松迎清风。

此时逢此景,正与此心同。

这是一首哲理诗。天网,指天道如网。世网,即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天网是公平的,它看起来似乎空虚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切有违自然法则的事情;而尘事中的法律纲常、伦理道德的世网,则密不透风。诗人的心已经很久不为社会上的尘事所动,一心要跳出二网的束缚。进而诗人描述了燕堂周围高高的竹林在清泉的洗漱中更加苍翠,挺拔的松树在凉爽的清风中逾益茂盛。这个时候观赏此种景色,正与诗人闲适的心情相同。诗人以竹的气节挺拔和松的坚韧凌寒为衬托,告诫自己不能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我。

在豫西地区,熊耳山有两座。一座发脉于河南省卢氏县境,终止于洛阳龙门西山,是大禹治水时期导洛水东流的山脉,即今宜阳县洛河南岸的山系;一座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李村乡境内的熊耳山,此山乃“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 后汉书·刘盆子》)的熊耳山。两座山脉均以山峰状若熊耳而得名。为了区别二者,豫西一带居民将洛河南岸的称大熊耳山,将陕州境内称小熊耳山。因福昌与两座熊耳山都非常接近,往往造成混淆。先生这次来到福昌,灵机一动,以诗的形式加以辨别,写下了《辨熊耳》: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诗人描述了上古大禹时代,划天下为九州,疏导洛水是从熊耳山开始。熊耳山自古有两处,一处发脉于河南省卢氏县境,另一处位于河南省陕县东南。过去没有去审辨何处是史书记载大禹治水的那个熊耳山?何处是汉光武帝刘秀收伏赤眉的熊耳山。东边收伏赤眉军的熊耳山接近洛阳都城,西边大禹治水的熊耳山是丹江和洛水的分水岭。古典籍中记载洛水发源于陕西上洛,从这句话中就得到了正确答案了。

先生这次游历福昌,陶醉于秀美的山川美景之中,热情地拥抱大自然,尽情地歌颂大自然,写下了许多赞美福昌风物的诗篇。先生的《登女几》就是典型的一列,女几山在他的笔下灵动了、活泼了、有生气了。

予看山多矣,未尝逢此奇。

巨崖如格虎,险石若张旗。

云气间舒卷,岩形屡改移。

丹青难尽处,四面皆如斯。

先生在洛阳生活期间,回归于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秀美的山川美景之中,写下了许多赞颂洛阳风物的诗篇。这首《登女几》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列,女几山在他的笔下灵动了,活泼了,有生气了。这首诗表述了诗人观赏过很多处的山峰,不曾遇见如此奇特的高山。巨大的崖壁状若格斗的猛虎,险峻的巨石犹如张开的大旗。飘渺的云雾在空中时卷时舒,岩石好似在云雾中漂移。丹青高手也难描绘出变幻莫测的美景,四面环视尽是如此景色。

诗人行走在福昌通往三乡的道路上,想起了昨晚的梦境,写下了这篇《梦中吟》:

梦中说梦犹能忆,梦觉梦中还又隔。

今日恩光空喜欢,当年意爱难寻觅。

水成流处岂无声,花到时安有色?

过此相逢陌路人,都如原来曾相识。

这是一首七律诗,诗人自注为“三乡道中所作”。诗人行走在福昌通往三乡的路上,忽然想起昨晚的梦境,尚能记得。然而一觉醒来,梦中的情境似乎又隔着什么不能全然想起。梦中得到的所有恩泽让人空喜欢一场,当年的情爱难以在现实中寻觅。积流成河怎么会无声无息呢?花儿到凋谢的时候哪里会有艳丽的色彩?在三乡路上相逢的都是些陌生的路人,似乎都曾相识一般。

先生的这次出行,除了上述16首诗歌以外,还有4首也是这次行程中的作品。因不涉及具体景点,故只列标题而不详述。分别是《立秋日川上作》《川上南望伊川》《牧童》《川上怀旧》。

对于先生两年间的两次洛川游,他在诗句中曾这样写道:“去秋游洛源,今秋游洛川”(《川上怀旧》),自述了先生游洛水源头和洛河川区的时间行迹。(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许武章,男,汉族,自号鹿苑樵夫,生于1958年4月,1975年元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鱼泉村人。先后服务于宜阳县外贸局、经联社、卫生局、洛阳好射手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校注民国7年版《宜阳县志》(合著),全书约108万字,2012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结集《宜阳文史钩沉》,全书约50万字,2022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印象宜阳——风土篇》(合著),全书约30万字,2024年元月发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