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作品就是作者(刊发《博览群书》2024年第11期)
李乃庆
2024-11-06 17:52:41


提起作品,每个喜欢读书和爱好写作者无不知晓: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属于文学、艺术或者科学领域内的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然而,我这里说的作品,则专指文学作品,“是指通过对生活、社会、自然和人性的思考,以语言为工具,以文字为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情,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讲到作品,就离不开创作作品的作者,特别是有突出文学成就的作者,这些作者,通常被称为“文人”。九百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答张文潜书》一文中写道:“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意思是说“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从此,“文如其人”一词横空出世,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经典成语,并被大多数喜欢读作品的人认可。

通过阅读无数作家的作品,及与一些作家的接触、交流,特别是通过自己多年的文学创作经历,深深感受到:一个作者的作品,不仅仅是与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而是一个作者的一面镜子,即通过作者的作品能“全面”映射出这个作者的一切。所以,忍不住写下这篇文章,并定名:作品就是作者!

语言风格——作者的个性

每个有文学天赋者,都喜欢用文字创作作品,通过作品表达、传送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识见。这些东西尽管是用文字表达的,却都体现着作者自己的风格,想掩饰也掩饰不了,读者一读他的作品,就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首先是语言的风格。这风格不是作者想怎么决定就能决定的,而是由作者的个性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性格是温文尔雅型的,他的语气、遣词造句,一定是温和文静的;性格是幽默风趣的,作品中一定时常显露出诙谐的一面;性格是刚烈耿直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处处掷地有声,且常有惊人之语;性格是激情豪放的,作品一定气宇轩昂,大气磅礴;性格是低级趣味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常常流露出庸俗下流的一面,无论如何欲盖弥彰,都不可能掩饰得滴水不漏。所以,作者只要写出作品,他的个性就会在作品中一望而知。

题材内容——作者的生活

每一个爱好文学的写作者,无不都想写出好的作品。但是,好作品都不是“随心所欲”,随便就能写好的。好的作品都有独到的认知和表达,让读者耳目一新。能做到这些,首先一定取决于作者的生活阅历——职业、圈子、经历、生活环境等等,每个作者都会书写自己熟悉的素材、题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写出真情实感,不然,就写不出扎扎实实、感人肺腑的作品,甚至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所以,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的阅历和感悟。其次,只有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感知、认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作品才能有所创新,才有深度,不然,就会重蹈别人的覆辙,没有自己的视角和特色,甚至成为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因此说,作者的生活履历决定作者的书写内容。所以,对一个作家来说,无论他的人生旅途是阳光大道还是坎坷曲径,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都是矿藏,都是财富,都要珍惜。

主题表现——作者的格局

每个作者的作品在写作时都是“煞费苦心”的,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动笔前都是要深思熟虑,“主题先行”,而不是信笔涂鸦。尽管文中不直言不讳,但都要通过文字隐晦曲折地表达。

但是,同一件事,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人物,即同一个书写对象,因为作者的格局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味道,作品的高度、深度也就会大大不同。如对黄鹤楼的书写,唐代诗人崔颢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在黄鹤楼上远眺着美好的景色,却没有去描写这些景色,而是借助仙人乘黄鹤离去,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表达的是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的情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的情景,可是,诗中却没有直接提及离别的情绪,而是以三月的春景为主题,以此表达离别时的忧伤。毛泽东主席的《菩萨蛮·黄鹤楼》:“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河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表达的则是对所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对革命抱有的坚定信念。三个人的诗作都是传世经典之作,同样都是写黄鹤楼,但触景所生之情、表达的主题却完全不同,充分说明眼界决定一个人的世界,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形象塑造——作者的情怀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小说作品中虚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对作者最严峻的考验。一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人物众多,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要多姿多彩。一个作者不论创作多少部小说,不仅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能重复,他所有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也不能重复。这是每一个作家都恪守的“规矩”。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主人翁形象的塑造,都是作者在借助这些人物形象,向世人抒发、传递作者的情怀。正面与负面的,或者说是好与坏的,为什么好,好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坏,怎么坏的,坏到什么程度,都是作者要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生活中,有不少作者有着相同的经历,因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的表达也不会相同,其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也会千差万别,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怀也会大相径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知识容量——作者的才学

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讲好引人入胜的故事,还要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融入最大容量的学识,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只有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好作品,才对得起读者,才能彰显其文学作品的价值。

然而,好的作品中的知识容量,不是随便强加进去的,而是在开凿作品这条河流时,在水的流淌中很自然地携带和冲刷出来的,并且丝毫不影响水流的通畅。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家,之所以他们的作品备受读者喜爱,就是因为他们是学者型的,作品中知识含量高。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文人,要想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活富矿,还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这些书,并不仅仅是文学书籍,历史的、科技的、地理的、军事的等等,都要读。如果没有掌握那么丰富的知识,只是善于编写故事,很难写出经典之作。因此,要想写出好的、价值高的作品,博览群书是重要一环。

善恶褒贬——作者的人品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古至今,善恶陋丑、虚伪奸诈、狂傲自私,各色人等无时无处不在。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世人输送精神食粮,弘扬正能量。作为小说,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在书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必须尊重史实和现实生活,客观评价人和事,不能为了吸引一些人的眼球,达到一己之私,故意编造史实,黑白颠倒,混淆是非,献媚假丑恶,诋毁真善美,危害人和社会。否则,作者就不配文人的称号,其作品给人的不是艺术享受,就不配称为文学艺术作品,而应称为垃圾或毒品。

对于那些技高一筹的作者,即使从他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方面很难以看出是否有毒,但从他作品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对善恶的褒贬,也能看出作者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简言之:文品即人品。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博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