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麦浪里的千年回响:被误解的中原,从未沉默 文/刘天龙
冬天的秘密
2025-05-26 14:56:00
麦浪里的千年回响:被误解的中原,从未沉默
 文/刘天龙
五月的河南平原,8500万亩小麦挺起钢铁般的脊梁,将金色的锋芒刺向苍穹。麦穗们肩并着肩,在风中推搡嬉闹,发出簌簌的欢笑;沉甸甸的麦芒垂首低语,像是在虔诚叩谢脚下这片浸润着祖辈汗水的土地。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奏响丰收序曲,老农布满老茧的手掌拂过饱满的麦粒,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比阳光更耀眼的笑意——这是河南,用三分之二中国人的口粮,托起华夏大地最坚实的粮仓。
 
然而,当麦香飘向远方,总有一些刺耳的杂音刺痛人心。"防火防盗防河南""驻马店是骗子窝"……这些荒诞的标签像带刺的藤蔓,曾死死缠绕在河南人的脖颈。我见过网络评论区里,每一条为河南发声的留言,都被偏见的潮水瞬间淹没;见过外省游客提起河南时,眼神里闪过的戒备与疏离;见过纪录片里,河南农民工攥着被拖欠的工资,在寒夜里红了眼眶——明明生于中华文明的摇篮,却要背负莫须有的偏见艰难前行。
 
但中原大地的儿女,从来不会在流言中低头。一个月前,我写下《河南人》这首歌,试图用音符为故乡正名:"喝着黄河水,怀着中华魂",短短十字,藏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黄河是河南人的血脉,它裹挟着泥沙奔腾而下,既孕育了殷商甲骨上的神秘符号,也滋养了张仲景悬壶济世的仁心;既托起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的逍遥,也激荡着岳飞"收拾旧山河"的壮怀激烈。洛阳牡丹在春风中舒展笑颜,将盛唐的雍容绽放成永不褪色的传奇;信阳毛尖在沸水中沉浮,氤氲出中原人骨子里的清雅风骨;嵩山松涛呼啸,见证着少林武僧十八般武艺的刚健;殷墟月光清冷,照亮甲骨文中穿越千年的文明密码。
 
"写好中国字,拉着豫剧弦",这是河南人刻进基因的浪漫。从殷墟的龟甲兽骨到龙门石窟的佛像庄严,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坚毅到包拯铁面无私的刚正,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笔横竖撇捺,都在书写着华夏文明的筋骨。当八卦阵的玄机在指尖流转,当少林拳的虎虎生风震响天地,当豫剧的唱腔撕破云霄,河南人用智慧与力量,诠释着何为"中华魂,中原根"。
 
三皇五帝在此开天辟地,老子骑青牛留下五千真言,庄子化蝴蝶遨游天地之间……这些璀璨的名字,是河南赠予世界的文化瑰宝。而今天,河南人依然在用行动续写传奇:暴雨中,他们手挽手筑起人墙,在齐胸的洪水里托举起被困的孩童;疫情下,满载物资的卡车冲破夜色,将救命的蔬菜送到陌生人手中;田间地头,新农人用无人机播种希望,让麦浪翻涌得更加澎湃。他们或许平凡,却用最朴素的善良与坚韧,一寸寸撕裂偏见的枷锁。
 
暮色中的麦浪仍在翻滚,像极了河南人永不熄灭的热忱。这片土地见证过王朝的兴衰,承受过偏见的刺痛,却始终挺直脊梁,将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请别再说"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因为当你真正走进河南,触摸甲骨文的刻痕,聆听豫剧的铿锵,尝一口烩面的醇香,你会明白——这里的每一粒麦种,都藏着生生不息的华夏魂;这里的每一个身影,都是值得被仰望的,大写的中国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