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延津周氏宗祠:重绘周詠绘像、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旅行者说文史
2024-10-14 10:54:46

周詠,字思养,号乐轩,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明嘉靖癸巳年四月二十日,周詠出生于河南延津史良村,嘉靖壬戌年举进士,初授魏县知县,继授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官至辽东巡抚,兵部侍郎,并继任蓟辽总督;再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都御史,正一品福奉。是明代重要的边疆守护者之一。周詠在任辽东巡抚期间,大力整顿边防,清理屯田,修筑边防哨站,有效保障了边境的安全稳定。

周詠逝世后,明朝万历皇帝为了表彰周詠忠君爱国的品德和卫国戎边的功绩,在延津县大潭西“敕修坟”,在十里铺官道前敕修周詠“神道碑”,并规定凡经由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志记载)。

明万历十年,延津乡绅为了感念周詠的政治操守和高尚品德,把《周詠先祖神像》,供奉于延津“文昌祠”。

延津“文昌祠”,是周家五世祖周宾,在明嘉靖十六年,初建于位于延津县东南“望京楼”东侧梁僧固村西侧,古都开封至北京的一条古道傍,每有科举开试,延津读书人均会聚集于此,拜祭“文昌帝君”神像和周詠神像。嘉靖年间,首次修缮“文昌寺”,是延津周氏六世祖周詠的胞弟周谠在明“万历三年”初修,有延津进士刘致中(陕西参议 四品官)所著明万历版“重修文昌寺记”为证。

该版周詠神像,但见周詠身着少司马官服,蟒绣袅蹄。蟒袍玉带、头戴乌纱,足登厚底皂靴,手持象牙笏板,双目炯炯有神。这幅由明宫廷画师原作的官服像,刺绣精美且细腻,彰显着詠祖公的地位与身份;朝服上的图案,寓意着吉祥与权威。每一处线条的交织,都透露着明朝官服制作的精湛华丽,令人赞叹不已。

清末延津文昌祠败落后,詠祖公神像辗转传于周氏族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再传至詠祖公第三子周嘉善祖爷的第十代玄孙,家居延津县通村的周氏第十七世后裔周平均先生手中。受到周平均老人毕其一生的保护。令人痛惜的是,二〇〇〇年夏,延津县遭遇了百年不遇之暴雨水灾,珍藏于周平均先生家中的周詠神像原件意外水淹受损。庆幸的是,早在一九九三年,延津西街周氏族人周振海先生经周平均先生的胞妹周平云女士积极协调,临摹仿绘了一幅93版的《詠祖公神像》。

为了让我们周氏族人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周詠先祖,进一步增强周氏族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经祠堂管委会研究,周氏祠堂决定重新绘制周詠先祖神像。新版神像装裱时,将“万历版原底布”附在绘像后面,在其前后覆膜,框架装裱,留住原画底蕴的魂,传承后世,激励爱国情怀。      

应特别赞扬的是西街画师周振海老先生,虽身患顽疾,但是为了再次临摹都堂爷画像,传承后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绘制任务,其家属边玉英女士一再表示,祠堂的事,不能收祠堂一分工料费,工料费用全部捐赠,充分体现了周家族人爱国爱家的情怀,一心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祠堂代表周信先、周恒富接受周平云、周化山捐赠都堂爷周詠绘像原作以及改革开放后,临摹的复制绘像,历经450多年风雨沧桑,现今再次临摹的画像,体现了厚重的优秀历史文化对今天的文化传承。延津周氏宗祠《厚德载物》《文化自信》纪念碑,将和所有历史文物记载的优秀历史文化,被周家人后裔所传承、并发扬光大!

                                       

文:周魁溪、 周玉臣

图:周长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