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我国专利申请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我国是知识产权"大国"而非"强国"的基本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创新泡沫"。"创新泡沫"一般形容"短平快"的低质量创新产出,是指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投机行为,常以"专利泡沫"的形式出现。"专利泡沫"为企业寻租提供了广阔空间,给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可从激励机制、成果审查及转化等方面走出专利创新的新路子。
一、专利之"痛"与市场之"乱"
(一)专利数质不匹配,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从数量上看,我国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开始迄今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23年专利申请总量约466万件,比欧美日韩几大发达国家/地区之和还要多。但从结构上看,我国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较大,相较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实用价值和原创程度较差。同时,我国高质量专利的绝对值低于西方国家。截止2023年底,量子信息领域全球专利共计17.89万件,中国专利数量虽然占比最高(共计6.72万件,占比37.58%),但高质量发明专利仅排到第三,为2309件,低于美国4949件和欧盟2408件。此类"重数量轻质量"现象的出现,导致大量低质量或无效专利的产生,形成"专利泡沫"。
(二)"创新假象"频现,偏离专利本质。当前,创新激励评价政策的不尽完善形成了专利数量激增但专利质量无法同步提升的"专利泡沫"现象,还衍生出企业为获取政府补贴而大量提交虚假专利申请的"创新假象"问题。就高校、科研机构而言,大量申请专利的目的并非源于保护创新,绝大多数是为了职称评定、申请政府项目、申请国家课题等;就企业而言,很多企业申请专利的目的并非是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获取政府规定的资质,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科创板上市的要求、专精特新和小巨人的要求等,在这些资质和条件中,有明确专利申请量的要求,因此部分企业申请的专利多为新型实用专利,只需在以往产品上做些微调就能获得新专利,含金量较低。此类专利申请行为,偏离了专利申请本质。
(三)供需对接不畅,转化链条存在"卡点"。国外专利大部分集中于企业,能够拉动本地产业发展,我国大量专利的申报主体多为大学教师和科研院所。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4,如我国现有集成电路领域分布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有几十万件。但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大量专利申报主体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迅速衔接至国内实体经济,导致创新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供需难以匹配,阻碍大规模投产。长此以往,大量高校专利便陷入了"学界自我循环",造成专利浪费。
二、"专利泡沫"乱象带来的影响
(一)破坏专利制度平衡,侵占国家科研资源。从宏观角度出发,低质量专利虽能提高整体申请数量,但却造成了专利泡沫与虚假繁荣,申请量的单方面高速增长必然会打破专利制度的固有平衡,从而忽视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导致相关企业做出错误判断,对国家创新能力及社会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低质量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有限的科研资源下,低质量专利的泛滥会挤占本应投向高质量科研项目的资源,导致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二)异化专利激励机制,降低创新主体研发动力。专利资助政策本意是鼓励发明创造,但却成了不法分子进行骗取补贴、倒卖专利等非正常申请专利的"帮凶"。此类资助的机制设计容易让企业产生与其集中投入一项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优质专利技术,不如投入多项研发周期短、成本低的低劣专利技术以获得更多补助的想法。如此一来,即使是本来有能力进行高质创新的企业也失去了投资优质研发的动力。
(三)营造科研丰收假象,削弱我国创新竞争力。专利泡沫的存在会阻碍真正的创新活动,当科研人员或企业等创新主体过分关注专利申请数量时,会忽视对创新成果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尤其是对于项目结题或职称评审阶段的发明人,一味追求"一纸证书",会严重影响专利背后的含金量,低质量专利不仅会对创新成果转化以及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造成严重打击,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率。同时,低质量专利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市场竞争优势,它们反而可能成为企业负担,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社会创新创造,削弱我国在国际市场场上的创新竞争力。
(四)滋生代理乱象,扰乱正常科研秩序。当前,通过中国专利电子申请网申请专利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专利申请代理和中介成了必然选择。围绕专利申请产生的行政性收费和代理机构收取的代理费、中介费,存在收费项目多、收费标准高、收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甚至出现在专利申请的总费用中代理费超过申请费的现象。据了解,有机构和个人定向持续打电话跟踪高校教授、科研人员等专业人士,获取到相关信息后进行包装,
进而申请
专
利,此举
在
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科研创新秩序。
(五)影响专利审查,挑战现有审查制度体系。发明申请的实质审查程序会占用大量的行政资源,低质量专利的出现,会导致正常申请专利的审查被延后,造成专利申请案件的积压与超载,整个审查体系在"超负荷"工作,无法正常运转,会进一步影响审查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会对审查标准客观性和一致性产生影响,低质量专利不追求保护范围、没有真实准确的实验数据,对创造性标准、公开充分等都会造成极大挑战。
三、遏制"伪创新",为专利"挤水分"
(一)完善激励机制,优化专利考核机制。取消申请环节的财政补贴,将补贴范围逐步扩展到专利维护、分析、挖掘、运营以及布局环节。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进行专利的挖掘布局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能力;对不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引导和扶持其加入行业组织的知识产权工作组;对于尚未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组的行业组织,指导其建立与行业相匹配的专业团队。同时,完善地方专利工作的唯"数量"考核标准,兼顾专利质量,有效解决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二)加强专利审查,严控专利生产源头。一方面,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审批流程,减少对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专利发明授权,提高专利的实用性和含金量。另一方面,调整相应的政策安排和审查机制,加强对专利中介机构资质的审查、管理和监督,依法加大对专利代理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清理整顿不合法的专利代理机构,严控专利生产源头,让专利生产回归本源。此外,全社会也要形成良好创新风尚,以精耕细作高质专利为荣、粗制滥造低质专利为耻。
(三)优化专利转化,鼓励研发人员全程参与。专利成果转化需要专利研发人员参与到技术转化的过程中,不仅实现技术交接,而且为产品的逐步成熟走向市场指引方向,专利研发人员更加了解该项专利技术的优势与劣势,清楚改进的方向。专利研发人员的全程介入,有利于专利成果完善发展,最大化实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