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财报观察】上市银行半年报全透视!这项业务竟成增长点?
NEW财金
2024-09-05 20:26:18

近日,A股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披露整体收官。

梳理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还有待复苏的当下,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承压已成为普遍现象。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中,归母净利润负增长的银行高达12家,较从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尽管面临净息差下行等压力,但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农商行的不良率区间均有所下行。

作为上市银行的领头羊,国有六大行今年前6个月合计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总计6833.88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6900.2亿元,今年上半年合计日赚37.54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营收4204.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04.67亿元,在A股上市银行中稳居首位。

#01

国有六大行中,5家大行营收净利双双下降

以资产计,工行、农行、建行、中行、邮储银行和交行是中国前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依旧居首,较上年末增长5.4%至47.12万亿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资产规模也超40万亿元,分别为41.98万亿元、40.29万亿元。中国银行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4.55%至33.91万亿元。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分别增长4.37%、0.84%,达到16.41万亿元、14.18万亿元。

六大行中,农行是今年上半年唯一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长的国有大行,增幅分别为0.29%、1.99%。工行、建行、中行、邮储银行和交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9%、1.80%、1.24%、1.51%和1.63%,可对比的是,2023年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银行和交行去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80%、2.44%、3.90%、2.38%、1.23%和0.68%。

营收方面,今年上半年,工行、建行和交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0%、3.57%和3.51%,降幅居前三。

作为对比,在去年同期,六大行均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对于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减少的原因,建设银行在2024年半年报中提及,主要是受LPR和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利息净收入减少;同时,受保险、基金、托管等降费政策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同比下降。

今年以来,在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鼓励上市公司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的背景下,国有大行此前相继释放中期分红信号。随着半年报的披露,多家国有大行的中期现金分红方案均已浮出水面,中期分红将陆续兑现。根据公告,工商银行拟分红511.09亿元;建设银行拟分红492.52亿元,农业银行拟分红407.38亿元,中国银行拟分红355.62亿元,交通银行拟分红135.16亿元。目前合计分红金额已超1900亿元。邮储银行表示拟实施2024年度中期分红派息,中期股利总额占2024年半年度合并报表口径下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不高于30%。

#02

净息差继续收窄,银行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

今年上半年,不少银行利润罕见的进入下行通道,业绩压力愈发凸显。归母净利润负增长的上市银行已达12家,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其中甚至包括除农行外的五家国有大行。郑州银行、厦门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降幅均在两位数之上,分别同比下降22.12%、15.03%;贵阳银行、民生银行同比分别下降7.08%、5.48%。

净息差创新低是银行利润空间不断挤压的主要原因。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其中,国有六大行上半年净息差集体走低,工行降至1.43%,农行降至1.45%,建行降至1.54%,中行降至1.44%,交行降至1.29%,邮储银行降至1.91%,在六大行中处于净息差高位。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兰州银行净息差微增8个基点,其余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银行业息差压力可见一斑。

上半年净息差保持在2%及以上水平的有常熟银行、长沙银行,分别为2.79%、2.12% 。A股上市股份行中,上半年净息差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2%,平安银行为1.96%。

从息差较低的几家银行来看,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厦门银行两家银行净息差都跌破1.2%,分别为1.19%、1.14%。相比之下,去年同期,42家上市银行中净息差最低水平也在1.3%以上。

农行行长王志恒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政策利率和LPR都在下调,市场利率的中枢整体是下行的。银行业继续合理让利市场经济,净息差整体收窄,但是较一季度已经在企稳回升。

招行副行长彭家文则指出,净息差的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但边际上会有所减轻。这是今年的趋势。同时,明年净息差可能会逐渐趋稳,前提是外部形势不发生大的变化以及不出台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有重大影响的政策。

净息差继续收窄甚至再破新低,使得银行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同时,近期外媒报道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也将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增大经营压力。未来商业银行需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通过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等方式提高非息收入占比,从而减轻自身对息差的依赖,寻求高质量发展。

#03

小行“买债”热情高涨,投资收益成重要增长点

一边是净息差持续走低导致银行营收和净利承压,而在另一边,债牛行情带动银行投资收益增加,撑起了非息收入的半边天。尤其是相对于大行来说,小银行优质客户少、信贷投放难度大等现实问题,也加剧了小行的“买债”热情。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延续了去年的牛市行情,上半年受国内经济预期偏弱、资金面总体充裕等综合因素影响,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从去年末的2.56%、2.83%,走低至2.21%、2.43%,债券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银行债券投资收益的上涨。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2家投资收益同比出现正增长。有11家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净收入规模超过百亿元级,兴业银行、工商银行投资净收益分别为220.26亿元、216.35亿元,居于前两位,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规模靠前。

农商行买债也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今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净收入占多家上市农商行营业收入较高比重。例如,苏州农商行实现投资收益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多,投资净收入占营收比重达到30.95%。张家港农商行上半年投资收益增长1.76倍至6.8亿元,占营收比重上升至26.5%。无锡农商行、瑞丰银行、江阴银行等占比均达到20%以上。

虽然多家上市银行通过“买债”能够增厚利润,但业内普遍认为,仅靠这一业务维持营收、利润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而且“买债”的逻辑也是建立在债牛的基础上,一旦行情反转还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央行就曾对此多次公开喊话指出,当前债市一些比较激进的参与者,激进的交易策略超越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本文版权属于《NEW财金》微信公众号(gh_8a11848263a3),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

合作或转载请致电18516883019或邮箱newcaijin@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