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鲁新建
近日,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李司庄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36名来自贵州的务工人员。
据悉,截至目前,已有861名贵州青年在李司庄村的苔菜基地辛勤劳作。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晓介绍,李司庄村的苔菜生长周期自每年9月延续至次年4月,确保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此外,苔菜花繁茂生长,高度可达一米有余,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赏。自采摘季启动以来,每月接待游客量超9.6万人次。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李司庄村发展苔菜等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带动周边6个村委共同发展,产业集聚成型,用工主体成熟,区域年务工收入稳定在1930万元以上。
滨河街道王庄村红薯种植大户王庚,十年如一日深耕红薯产业。他透露,去年每亩红薯收入约3600元,今年种植面积更扩大至近两百亩,收成依旧喜人。
近年来,唐河县充分利用党的政治、组织和群众工作优势,推动党建融合、资源整合与力量聚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唐河县树立全域思维,打造新引擎。推行“链条链接”模式,成立38个联合党组织,以党建链串联工作链,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联动效应,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
唐河西大岗红薯享誉四方。唐河县因势利导,依托“唐河红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优势,以滨河街道王庄村为核心,整合周边11个村党组织,成立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下设种植、技术服务、信息及营销服务、劳务服务和综合协调等5个党支部,投资9200万元建设红薯产业园科创中心;推动联合党组织深入产业链、合作社和种植基地,通过“党建领航+产业园+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建立健全长效种植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红薯种植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形成集红薯育苗、种植、储藏、加工、交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该产业链辐射5个乡镇,规模种植红薯9.5万亩,带动辖区内287户695人脱贫致富,打造出年产值超亿元的红薯产业“航空母舰”。截至目前,唐河县共有红薯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达9亿元以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红薯产业链条,红薯产业正成为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
同时,唐河县推行“优势叠加”模式,引领“三变”改革。通过“强强联合”与“以强带弱”,建立联合党组织,推动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共进的良好局面。桐河镇李司庄村优化党建资源配置,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项目链等关键环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李司庄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苔菜种植从最初的500亩发展到如今的近6000亩,智能化灌溉系统和有机肥料的采用显著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与产量。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李司庄的绿色农产品远销全远销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乃至全国及海外市场,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云端销售”的华丽蜕变。去年,该村实现销售额高达3980多万元,今年有望实现6000万元。
此外,唐河县坚持“政府主导、村级组织、群众主体”原则,以山清水秀、路通景美为目标,开展民居庭院整治和农村“八乱”整治,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集体经济样板村、示范点。同时,开展“好媳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系列评选活动,重奖先进典型,倡树文明乡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不仅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提升了村民收入水平,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还显著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