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郑州博物馆装上“智慧大脑”
顶端文博
2024-08-30 11:15:27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如何高效管理一座总高62米,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或许你可以从郑州博物馆找到答案。

日前,顶端新闻记者获悉,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项目能入选2023年度全国文物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介绍说,该智慧化建设项目如同给庞大的博物馆装上了“中枢大脑”,通过可视化管理系统,将博物馆整体运转情况投射到一块LED大屏幕上,从而实现“一键调配”。

像“模拟经营游戏”一样经营一座现代化博物馆,这种曾经只在虚拟世界里才能实现的操作,郑州博物馆正在让它变成现实。

让“沉浸式”成为博物馆的日常

步入规模宏大的郑州博物馆,游客最需要的是清晰的路线。“郑州博物馆在开设了场馆数字地图导览,游客设置游览的起点和终点,数字地图会自动规划线路,找到卫生间、开水间也更加便捷,这是郑州博物馆智慧服务最有效的项目之一。”郑州博物馆信息资料部主任邵帅介绍。

智慧博物馆的互动性让观众“可视”、“可感”、“可参与”,VR、AR、裸眼3D、AI机器人、全息投影、智能AR导览眼镜、文物知识图谱等新技术陆续建成落地,增强了博物馆的科技感和现代感,AI讲解员“听得懂”“答得出”“懂得多”。游客可直接和AI讲解员对话,就场馆里的展品进行互动问答。博物馆二楼的裸眼3D大屏展示文物的3D影像,这里也是博物馆的“明星打卡点”,满足游客“出片”的需求。郑州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合作推出互动装置“向历史招手”,游客站在地面上代表不同年代的区域招手,屏幕则显示出对应年代的馆藏精品。

郑州博物馆积极回应观众需求,改善自身服务。“智慧大脑”实时汇总数据,精准捕捉着各展厅及文物收观众欢迎的程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观众偏好。舆论监督系统实时捕捉并分析小红书、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有关郑州博物馆的信息,为博物馆优化展览布局与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为博物馆“拍CT”

郑州博物馆何以在众多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郭春媛指出,当前大多数博物馆的智能化以展示为主,而像郑州博物馆这样,将系统全面打通,将场馆作为一个整体来做智慧化建设的案例较少,是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可贵体现。

郑州博物馆内部设备管线错综复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郑州博物馆将所有管线精确映射至屏幕,构建出三维立体模型,如同为博物馆进行了全方位的“CT扫描”。该系统能精确追踪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监控,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系统将立即发出预警,确保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处理。系统内置了智能提醒功能,针对设备质保期与维修期的多样性,自动追踪并提前通知即将到期的维保事项,帮助博物馆更好地提前规划预算与采购。

“2019年后,我们开始尝试解决各个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团队用5年时间,打通14个分散孤立的子系统,整合到数字孪生平台。来自楼宇控制、动环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的数据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物联网汇集到一起,数据实时更新,像人体中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任何地方发生问题都清晰可见。” 郑州博物馆设备部巡检组长张留涛介绍,工作人员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大部分设备的巡检,对于必须到场检查的设备,也可以通过手机现场扫描上传检查结果。

系统运行以来,工作人员在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效率显著提升,设备连续几年运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影响时间缩短50%。精准管理还带来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场馆用电支出下降13.9%,绿色发展效果初现。

将“人力”发挥到极致

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郑州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系统迅速处置,各部门协调运转,将危机化于无形。为加强对藏品预防性保护,郑州博物馆建立了较完备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对展柜、陈列展览区和藏品库区等藏品存放地点设置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采集点,以达到对文物及其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控。在藏品库房设置漏水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漏液即发出报警信号,工作人员及时消除漏水隐患。故障自动报警模块一键定位报警点位,快速处置,确保场馆设备运转安全。通过制度设定,根据需要调取安防系统图像,开展跨部门调度,将问题控制在初期阶段。客流监测系统的应用,在应急疏散及应对包括天气变化、公众活动异常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州博物馆保卫部职工邵鹏飞说:“‘智慧大脑’大大减少了巡查时间,节省了人力。在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保证文物的安全,还要保障观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有了这套系统,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了。”

据介绍,郑州博物馆对馆内200件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工作,此举为文物修复方案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三维数字化成果的展示,文物得以在不受物理接触损害的情况下,生动再现其历史风貌,实现了保护与展示的双重目标,有效保障了文物的长期安全与价值传承。

编辑: 刘飞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