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八期# 是道教文化和两汉文化的魅力吸引了我,是岑氏文化和黄酒文化的传奇呼唤着我,更是高庙乡经典诵读的厚重文化拉扯着我,欣欣然,我来到了空气中都含着经典文化味儿的高庙一小。
今天在此收获满满,我观一小旖旎风光,赏师生精彩节目,品教师美妙课堂,赏心悦目。下面,我仅以邹老师的吟诵课为例,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不学诗,无以言。”当《论语》的箴言穿越千年时空,邹真老师执教的《采莲曲》吟诵课,恰似一柄精巧的雕花钥匙,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厚重门扉。这堂课以江南荷塘为纸,以古韵吟诵为墨,在时光的宣纸上勾勒出一幅灵动鲜活的文化长卷,让传统吟诵艺术在现代课堂中焕发璀璨华光!这节课恰似“两个黄鹂鸣翠柳——有声有色”,又如新野的板面——有滋有味,更像咱们高庙乡的狄青黄酒一样醇厚绵长,终成一坛令人沉醉的精神琼浆。
美课伊始,邹老师激趣导入,以《秦风·蒹葭》的吟诵视频画卷为引,赋能AI动画,巧妙过渡,瞬间将教室化作波光潋滟的江南水乡。那摇曳的荷叶、娇艳的荷花,宛如一支神奇的画笔,在学生心间勾勒出诗意的涟漪。“化身声音小侦探,用吟诵找出藏起来的姑娘”的趣味引导,更如磁石般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此刻,王昌龄笔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朦胧意境,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触手可及的鲜活画面,为整堂课铺就了诗意盎然的底色。在吟诵教学的核心环节,邹老师化身为优雅的文化摆渡人。她将“平长仄短、入声重促、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深奥规则,编织成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用形象的横线、竖线、感叹号作为平仄入声的标记,恰似为学生点亮了一盏盏通往吟诵殿堂的明灯,让抽象的韵律规则变得生动可感。课堂上,她示范吟诵时,语如流莺,声动梁尘,那高低错落的声调,宛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长短相间的音韵,恰似林间鸟鸣婉转悠扬。“荷叶——罗裙——一色裁”,随着老师的手势与语调,字音的长短、声调的抑扬、情感的起伏,化作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在教室上空翩翩起舞。学生们仿佛乘上一条小船,穿梭于田田荷叶间,与采莲女一同欢歌笑语。
“依义行调”的教学堪称点睛之笔。邹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境与情感,调整吟诵的调子高低。“乱入池中看不见”的急促轻快,仿若采莲女们嬉笑追逐的欢快脚步;“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惊喜上扬,恰似歌声传来时的意外与欣喜。这哪里是简单的吟诵,分明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学生们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触摸到诗歌的脉搏,感悟到文字背后的深情,真正实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的艺术境界。
练习与拓展环节,邹老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每一个独特的声音。鼓励“千人千调”的理念,让课堂变成了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当学生们用自己的调子吟诵,甚至用新野家乡话演绎《采莲曲》时,古老的诗歌焕发出崭新的活力。这不仅是对个性的尊重,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正如《礼记》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们在相互展示、相互聆听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领略到吟诵的多元魅力。纵观整个堂课,邹老师的教学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环节似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她牢牢抓住“趣导入——识吟诵——习吟诵——听吟诵——用吟诵——反复吟诵”这条主线,以吟诵为丝线,将诗歌的文学美、音乐美、情感美编织成一件精美的文化霓裳。独特新颖的“OK”板书令人耳目一新……教师的巧妙点拨让学生们在吟诵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化的厚度,更在心中播下了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必将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敬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在新野县教研室领导专家的引领下,在吟诵的舞台上,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赞“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起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璀璨辉煌,读经典美文,赏四季风光,品诗意人生。
最后,我以一首七律诗再次为今天精彩绝伦的吟诵课点赞!
七律·赞邹真老师《采莲曲》吟诵课
古韵新声雅韵融,莲塘诗境课堂中。
平长仄短传心法,义调声腔见慧聪。
稚子欢歌寻妙韵,师者巧引探幽衷。
千年绝唱今承续,文脉流芳映日红。
(作者:河南省新野县乔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