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新路径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10 09:31:25

小多边主义(minilateralism)是近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兴起的一种外交和合作形式,涉及少数几个国家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合作。小多边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对多边主义和双边主义的反思与改进。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小多边主义合作模式逐渐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合作框架在促进和平与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手段。然而,多边主义自身的缺陷逐渐显现,例如存在“搭便车”现象、效率低下、内部成员关系复杂等问题。由此,学者和政治决策者开始寻求通过减少成员国数量,即建立小多边合作机制的形式来应对多边主义的不足。

小多边主义的特点与实践

小多边主义之所以能为国家间合作开拓新的思路,在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灵活性和非正式性。多边合作机制往往缺乏对特定问题的反应灵活性和决策创新性,而小多边合作机制规模小、临时性强,通过非正式的对话和协议进行灵活合作,打破了多边框架下寻求成员协商一致的僵局。

第二,功利主义导向。多边主义通常以促进集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而小多边主义则大多以应对具体挑战为导向,各国因此得以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选择开展合作的对象、领域和关注议题,增强了成员国参与合作的热情。

第三,较高的合作效率。小多边机制的参与国数量少,且参与国早已就合作理念达成共识,因此决策进程快、合作效率高。

小多边主义在实践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美国制定的对外战略中。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建立和巩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与单个亚洲国家建立双边同盟,并以自身为核心向外扩散,这被形象地称为“轴辐体系”。进入21世纪后,双边同盟模式已无法满足美国在亚太地区维持霸权稳定的需求。自2017年开始,美国开始推行“印太战略”,将打造小多边安全合作作为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到拜登政府时期,这种“双边+小多边”的盟友模式得以不断加强。目前,美国着力打造的小多边安全合作主要有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以及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国内学术界将其形象地称为美国为遏制中国而在亚太地区重点构建的“三四五”小多边安全合作体系。

美式小多边机制的局限

小多边主义虽然在应对特定问题上具有优势,但美国推行的以护持自身霸权为目的的小多边主义具有显著的局限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性不足。美式小多边机制仅涉及有意愿参与的国家,这种排外性导致其合法性受到质疑,机制外的国家可能拒绝其决策,进而影响合作成效。例如,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建立引发了被排除在外的法国的不满,这不仅影响了法澳、美澳之间的双边关系,也对整个西方联盟体系的巩固造成了冲击。同时,小多边机制的封闭性也可能导致国际秩序的碎片化,削弱联合国等传统多边机构的权威。

第二,非约束性问题。美式小多边机制无法强制成员国采取或避免特定行为,难以保证成员国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维系合作的成本。例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国在一些政策上存在分歧,导致其合作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权力不平等。美式小多边机制中的大国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此推动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小国的平等地位却难以保证,这实质上是“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伪多边主义。这种不平等的合作模式可能会加剧权力的不对称,并削弱合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合作内容有限。美式小多边机制往往只能在特定议题上达成合作,难以应对诸如气候变化、全球卫生安全等需要广泛国际协调的全球性挑战。例如,在公共卫生方面,印度希望“四方安全对话”能够加强疫苗合作,但美日澳三国不愿将疫苗生产技术转移到印度,导致其合作进展受阻。

警惕美国对小多边主义的利用

小多边主义在实践中表现出多种形式,包括开放式小多边主义和封闭式小多边主义两种路径。开放式小多边主义保持对其他成员国的开放性,旨在通过小范围的合作推进更广泛的多边目标。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开放式小多边主义的典型案例。封闭式小多边主义更倾向于排他性,强调成员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利益共享,排斥外部国家的参与。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动的小多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属于封闭式小多边主义。

对于中国而言,需要警惕美国利用小多边主义构建对华包围圈,同时在维护现有多边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反对排他,通过联合国等现有多边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同时,中国也在探索开放的区域合作模式,如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等,这些机制虽然起始规模较小,但它们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不断吸纳新成员。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各国如果能在多边主义和小多边主义之间找到平衡,便可以更大程度地推动全球治理的有效进行。

(作者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陈茜报纸 齐泽垚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