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曲折道路上,我们常常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前行,却可能因方法不当而偏离正轨。为何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担当精神,面对困难时总是习惯性地退缩或推诿?或许是因为家长们在不经意间过度代劳,剥夺了孩子学习担当的宝贵机会。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责任剥夺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实践磨砺与放手引导在孩子构建担当品质和独立人格中的关键意义。
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任务中的表现为例,看似是孩子胆小怯懦,实则反映出家庭担当教育的严重缺失:
谁让孩子在担当的舞台上怯场退缩?不就是那些对孩子诸事代劳、未给予成长空间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担当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放,是一种适时放手与巧妙引导的智慧。
一、不要总是 “大包大揽”,担当机会要给孩子创造
家长们普遍爱 “为孩子处理一切大小事务,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业规划、社交问题解决,孩子只需坐享其成,比如孩子参加学校活动,家长从准备道具到设计方案全程包办,孩子根本无需思考自己该做什么”—— 这在家庭育儿场景中极为常见。
孩子上学忘记带课本,家长急忙送到学校,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承担忘记的后果并学会下次提前准备;孩子想要参加绘画比赛,家长不仅帮孩子报名,还替孩子构思画作内容、购买绘画工具,孩子只是机械地按照家长的安排行事。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大包大揽如同密不透风的茧房,孩子则在一旁 “担当意识沉睡”,内心对责任与担当的感知被压抑,难以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任务的成就感,逐渐形成依赖他人的习惯。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担心孩子做不好,想让孩子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殊不知,长期的大包大揽成了孩子担当觉醒的 “绊脚石”,反而让孩子在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如独立生活、职场竞争等,因缺乏担当能力而手足无措,无法应对。
譬如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的例子:由于平时家长的过度代劳,孩子在野营中不知道如何搭建帐篷、生火做饭,甚至连自己的行李都整理不好。当遇到问题时,孩子第一反应是找老师或同学帮忙,而不是自己尝试去解决,完全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和独立能力。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担当成长阻碍者”。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工作中因不敢承担项目任务而错失晋升机会,在家庭中因逃避责任而引发家庭矛盾,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担当缺失促成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打扫自己的房间时,觉得孩子打扫得不够干净、不够快,便直接接过工具自己打扫起来,还说:“你去玩吧,我来弄。” 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对自己的事情都缺乏责任感,在后续的生活中,无论是家务劳动还是学习任务,都难以主动承担。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帮他,怎么他就这么没有担当呢?”
殊不知,代劳再多,也不如给孩子创造一次担当的机会。
二、家长的过度呵护,其实是孩子担当缺失的源头
无数次的事务包办、决策代劳、成长阻碍,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担当匮乏基因”。
为何担当缺失?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证明自己的机会,通过承担责任、面对挑战,锻炼自己的能力,收获自信与成长,而不是被家长的过度呵护束缚在温室之中。
每一个 “我来帮你做”,都是一个潜在的 “担当缺失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担忧和爱,将孩子与责任隔离开来,忽视孩子内心对独立和担当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过度呵护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在担当困境中的逃避与无助”。
譬如孩子在社团活动组织中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在社团里什么都不做,就跟着别人混,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以往的经历中,没有让孩子有机会去组织活动、承担任务。比如孩子小时候想要组织一次家庭聚会,家长却认为孩子太小,自己全部安排好了,孩子没有体验到从策划到执行的过程,也没有感受到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大学期间参加创业实践项目,在团队中,他总是依赖其他成员,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如市场调研不认真、数据分析不准确等。当项目遇到困难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退出,而不是与团队一起想办法解决,在个人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担当缺失现象频发,在学业上可能因缺乏担当而无法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在社交中因不愿承担责任而失去朋友信任,在家庭里与家长的关系也因为担当问题而变得紧张,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担当状况而略显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出息,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从来不让我自己做事,我怎么能学会担当呢?”
三、亲子担当塑造是双向互动,放手才能有成长
亲子担当塑造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担当习性改造”。
不理解孩子在担当不足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担当实践与责任承担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过度呵护方式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沮丧,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担当塑造的关键。与其盲目地大包大揽,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担当导师和心灵支柱。
比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要求制作一份手抄报,假如我们一味以 “你还小,做不好,我来帮你” 为由,剥夺孩子的创作机会,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任务时,更加依赖家长。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手抄报的主题、内容框架、排版设计等,如引导孩子回忆所学知识、查阅资料获取素材,在孩子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启发而非直接解决,在孩子完成手抄报后,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看到孩子对着手抄报任务发愁,不耐烦地说:“别愁了,我来帮你画,你只要在旁边看着就行。” 孩子虽然轻松了,但在后续的学习任务中,如制作模型、撰写报告等,都缺乏主动尝试的勇气,亲子关系也因为家长的过度代劳而变得不平等。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手抄报很有趣哦,可以把你学到的知识都展示出来。我们先想想主题,然后再找些资料。你可以先画个草图,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一份很棒的手抄报。”
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手抄报的制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担当精神,亲子关系在担当塑造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担当塑造的秘诀并不在于保护程度,而是放手的智慧与对孩子担当培养的重视。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但不替代:巧妙引导,让孩子在担当塑造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担当成长负责。
适当的引导不是家长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而是通过提供思路、分享经验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面对挑战、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等方式,让孩子在担当塑造中收获成长,这种 “引导式担当体验”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二)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担当成长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担当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三)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勇于担当、积极面对困难和主动承担责任,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担当塑造不只是对孩子担当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担当塑造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放手而不溺爱包办的家长”。
面对亲子担当教育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过度呵护,还是尝试以智慧放手方式促进?
在孩子担当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担当能力提升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担当塑造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