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白领悦悦盯着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优惠券规则,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为了在 618 抢到心仪的化妆品套装,她已经研究了整整三天:跨店满减要凑够 3800 元,店铺券需叠加品类券,直播间专属折扣还得掐点抢。
当她终于算出最优购买方案时,却发现购物车总价从原本的 1200 元涨到了 1800 元 —— 商家早在活动前悄悄上调了价格。
这样的故事,早已成为 618 的缩影。曾经万人空巷的购物狂欢,如今却陷入“越算越贵”“越买越累”的怪圈。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消费盛宴,为何突然失了热度?答案藏在算法迷宫、价格陷阱与消费心理的悄然转变之中。
复杂优惠:消费者被算法“算计”
如今 618 的优惠规则愈发复杂,消费者想要真正享受到优惠,得先过 “数学关”。以去年某电商平台为例,推出的优惠政策包括跨店满减、店铺优惠券、品类优惠券、会员专属折扣、限时秒杀、前 N 名优惠等。
这些优惠规则相互交织,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计算,才能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最终能享受到多少优惠。
比如,一位消费者想要购买一件价格为 500 元的商品,该商品所在店铺有满 300 减 50 的优惠券,同时参与跨店满 300 减 30 的活动,且该商品属于某品类,还有满 200 减 20 的品类优惠券。
此外,该消费者是店铺会员,可享受 9.5 折优惠,店铺还推出了前 100 名付款额外 8 折的活动。这一系列规则下来,消费者需要仔细计算各种组合方式,才能确定最优惠的购买方案。
在这种复杂的优惠规则下,消费者往往会感到疲惫和困惑。为了节省一点钱,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规则,这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
很多消费者在研究规则的过程中就已经放弃,或者在购买后发现实际优惠与预期相差甚远,导致购物体验大打折扣。
这种复杂的优惠规则背后,其实是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他们试图通过设置各种复杂的优惠条件,让消费者在平台上花费更多时间,增加用户黏性和购买欲望。
然而,这种做法却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复杂的算法 “算计”,购物不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时,他们对 618 的热情自然会降低。
价格陷阱:商家“先涨后降”套路被看穿
在 618 期间,部分商家的“先涨后降”套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一些商家在活动前故意抬高商品价格,然后在活动期间再进行所谓的“降价促销”,让消费者误以为享受到了优惠,实际上却可能比平时购买还要贵。
去年 618 期间,有媒体曝光了一款某品牌的运动鞋,该鞋在活动前一个月的价格一直稳定在 500 元左右,但在 618 活动前一周,价格突然涨到了 700 元,然后在 618 当天,商家宣称该鞋打 8 折,售价为 560 元。消费者看似享受到了 8 折的优惠,实际上却比平时多花了 60 元。
这种“先涨后降”的套路在电商平台上并非个例,许多消费者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随着消费者消费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善于比较价格。当他们发现商家的这种套路后,对商家和电商平台的信任度会大幅下降。
消费者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原本对 618 购物节的期待也会化为泡影。在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后,消费者在 618 期间购物会变得更加谨慎,甚至对整个 618 购物节都产生反感,不再愿意参与其中。
消费理性:从冲动到按需购买
过去,在 618 购物节的氛围渲染下,很多消费者会陷入冲动消费的陷阱,看到商品有优惠就忍不住购买,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需求。但如今,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不再盲目跟风购买。
这一转变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更加注重商品是否能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
同时,近年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变得谨慎,在消费时也会更加理性。
一位消费者表示,以前 618 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想买,觉得便宜就囤货,结果很多东西买回家后根本用不上,浪费了很多钱。现在他会在购物前列出清单,只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不会再因为优惠而盲目购买。
这种消费理性化的趋势对 618 的热度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理性消费的观念下,消费者不会再为了凑单而购买一些不必要的商品,购物车中的商品数量也会减少。他们更倾向于在平时关注商品价格,遇到真正需要且价格合适的商品就会购买,而不会特意等到 618。这使得 618 作为集中购物节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热度也随之下降。
促销频繁:节日不再“特殊”
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日益频繁,除了 618 和双 11 这样的大型购物节,还有各种主题的促销活动,如“3・8 女神节”、“5・20 表白季”、“9・9 划算节”、“11・11 购物狂欢节”等,以及每周的限时折扣、每日的秒杀活动等。这些频繁的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对大促的感觉变得麻木,618 不再具有以往那种特殊的吸引力。
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主题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在这些活动中都能享受到一定的优惠。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觉得购物优惠随时都有,不必非得等到 618。而且,由于促销活动过于频繁,消费者对于优惠的敏感度也会降低,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对 618 充满期待。
电商平台促销活动的常态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购物机会,但也导致了购物节的独特性被削弱。当 618 不再是消费者获取优惠的唯一或主要途径时,其热度自然会下降。消费者在面对众多促销活动时,会更加从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和合适的购买时机,而不会被特定的购物节所束缚。
竞争分流:新兴平台打破格局
电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兴电商平台不断涌现,如抖音电商、快手电商、小红书电商等,它们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吸引了大量用户,对传统电商平台的 618 购物节造成了分流。
抖音电商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让用户在观看有趣内容的同时,能够直接购买心仪的商品。这种“内容 + 电商”的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吸引了众多年轻用户。
快手电商则以“老铁经济”为特色,注重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其平台上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也吸引了大量追求性价比的用户。
小红书电商凭借其强大的种草功能,让用户在分享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产生购物欲望。
这些新兴电商平台的崛起,使得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更加多样化。在 618 期间,消费者不再只关注传统电商平台的活动,也会在新兴平台上寻找心仪的商品和优惠。新兴平台的一些优惠活动和独特玩法,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导致传统电商平台 618 的流量被分流。
以今年 618 为例,抖音电商推出了“抖音商城 618 好物节”,通过发放大量爆款补贴、举办直播带货活动等方式,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
许多消费者在抖音平台上购买了商品,而减少了在传统电商平台的消费。这使得传统电商平台在 618 期间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热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618 热度的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复杂的优惠规则、商家的价格套路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促销活动的频繁使 618 不再具有独特吸引力,新兴电商平台的竞争更是分流了大量用户和流量。
对于电商平台和商家来说,要想重新唤起消费者对 618 的热情,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简化优惠规则,保证价格诚信,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只有这样,618 购物节才能重拾昔日的辉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今年的618到底战况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