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某部任一荣——
洞察战场的“观风者”
■解放军报记者 刘宝瑞
任一荣近影。赵辉 摄
大雨过后,晚风扑面,一场实战化训练在某地展开。
偌大的电子屏幕上布满五颜六色的箭头和符号,数据信息实时动态更新。
“‘敌’对我纵深区域发动袭击!”北部战区某部任一荣向指挥员紧急报告。
接到报告,指挥员立即研判情况,迅速下达联合行动指令,参训部队果断发起攻击,成功处置“敌”突袭行动。
“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一场风暴。就如同‘蝴蝶效应’那样,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大到国际局势,小到一机一舰,任何信息关联响应都可能成为胜负关键。”任一荣告诉记者,“只有深刻洞悉战场数据间的联系,从看似寻常的信息中捕捉蛛丝马迹,才能作出精准决策,战胜对手、赢得胜利。”
这种洞察战场的能力,任一荣一练就是20多年。
那年,国外某地区爆发冲突,任一荣紧急受领任务:第一时间汇总有关情况向上级汇报。
面对冲突中武器种类多、作战样式新等情况,他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思考:传统文字报告难以囊括战场海量信息,能不能通过图表更加全面直观地呈现相关冲突情况?
于是,任一荣将10余张地图拼接在一起,然后在图上进行手工标绘。为了校准地名和数据,他在会议室、资料库、办公室间来回穿梭,翻看大量资料,反复甄别核准。经过连续高强度作业,任一荣绘制出多幅专题图。最终,他的汇报得到上级高度认可。
“只盯旧情况,打不赢新战争。”那次任务让任一荣对现代战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随后,他一门心思扑到当时尚属空白的某研究领域。白天业务繁忙,他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实战需求。有战友对此感到不解,任一荣回答道:“这项研究以后打仗用得着。”
长期的工作积累,让任一荣练就了超常记忆力。凡是他经手的视频资料,哪怕只看过一遍,都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战友们夸赞:任一荣的大脑就像“移动的数据库”。
采访中,任一荣的战友告诉记者,一次制作某重要视频产品,一段几秒钟的画面空缺成了困扰大家的难题。就在这时,任一荣突然起身,从资料柜中拿出一张光盘,从中找到一段理想的画面,并将其剪辑到视频空缺处。“平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各种资料,就是为了关键时刻能用得上。”他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经年累月的努力,任一荣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厚,他带领技术人员将各类数据转换为图形图像,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依据。
“任一荣是公认的‘拼命三郎’,一心一意谋打仗,不获全胜不罢休。”与他共事多年的一名战友告诉记者,为攻关某领域课题,任一荣经常连续几天吃住在办公室。
为掌握更真实、更精准的设备应用情况,任一荣曾前往多个边海防哨所调研,深入了解地形地貌、设施分布、设备技术参数等信息。随后,他携手科研院所力量共研前沿技术应用,有效提高了保障能力,帮助一线官兵更好完成使命任务。
那年,任一荣从机关调至某基层单位任职。“这里离战场更近了!”还没有正式上任,他已经对如何履行好新职责进行了深入思考,“联合作战背景对部队作战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推动单一战场保障向多维空间保障转变,军种作战保障向联合作战保障转变,资料信息保障向作战效能保障转变。”
任职以来,任一荣始终将制胜战场的信念付诸于行,不懈钻研、担当奋进,多次参与完成重大演训保障任务,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参与值班任务。
一次研判某重大突发情况,值班战友比对历史数据,发现没有任何案例可参考。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任一荣迅速研判、得出结论。后来,事态发展与他的结论几乎一致,大家敬佩不已。
复盘时,任一荣主动向战友分享经验:“这次情况的征候夹杂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忽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
“一个人的动力,首先来自内心的沸腾。”任一荣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用以激励自己时刻保持奋斗姿态,当好洞察战场的“观风者”。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4年10月31日第1、3版)
编辑:王丽娟
编审: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