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从自身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益养分,为推进农业强省、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
一、根脉深厚的河南农业文化遗产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根脉深厚的河南农业文明,形成了河南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基础厚实、成就突出的显著特点。
发展历史悠久。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研究,嵩山地区是中原农业起源的中心区域,也是我国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带,在距今1万年左右,该地可能已培育出粟、黍等农作物。河南土地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周礼》记载,豫州,“其谷宜五种”,东汉郑玄将其解释为“黍、稷、菽、麦、稻”。可见,河南粮食作物门类在当时已比较完备。从早期农业诞生伊始,河南农业发展虽屡经曲折,却始终连绵不绝。
发展基础厚实。河南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尚书》有“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等说法。其注云:“冀州赋第一,豫州赋第二,苟冀州有凶荒水旱之岁,其风有所减,则反出于豫州之下,则是豫当为第一,冀为第二也。”在九州之中,豫州以第四等的土地,承担第二或第一等的赋税,说明早在先秦时期,河南土地开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发展成就突出。河南地区先民在农业生产、农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留下了灵宝川塬古枣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及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等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也创造了诸多世界“最早”的农业记录。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国内最早的驯化猪骨骼,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牙雕蚕,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家蚕形象。此外,河南先民在不断外迁的过程中,将其农耕技术、农业物种等传播至各地,更为相关地区经济文化稳步发展奠定基础,影响至深至远。
二、河南农业文化遗产遭遇传承困境
当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冲击,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不同层面面临冲击和挑战。
传承群体锐减。近年来,河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各地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据调查,在灵宝古枣林、新安樱桃、嵩县银杏、宁陵古梨园等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都不同程度存在青壮年人口流失等现象。由于缺乏年轻的传承群体和系统有效的保护,各地传统农耕技艺、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农业生产景观等普遍面临被破坏、被抛弃甚至被遗忘的风险。
社会关注弱化。当前,省内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正面临关注弱化的危机。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关注有限。大量农民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农耕方式及乡村文化,原有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准则、生活习俗发生变化,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也逐渐弱化。其次,学界关注不足。整体而言,受各种因素限制,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亟须进一步唤醒学界对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自觉。
宣传抓手单一。农业文化遗产是彰显河南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保障,但在传统农产品品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宣传抓手较为单一是原因之一。如在展陈领域,只有中国粮食博物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少数几家高校展馆;在文化旅游领域,也仅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郸城中原民俗园等少数相关文旅项目,凸显出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偏低、品牌建设和营销新型人才缺乏等问题。
三、稳步推进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着眼未来,推动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展现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从内涵挖掘、宣传普及、品牌凝练等层面多措并举。
深挖文化内涵。河南先民在农时年节、农田管理、作物繁育等方面留下的诸多经验,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智慧与精神追求,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围绕省内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南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加强文献资料、口述资料等的整理与研究,在厘清河南农业文明发展脉络的同时,系统深入阐释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价值,让更多人了解河南厚重的农业文化。
强化宣传普及。宣传普及工作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抓手。做好展览展示。建设农耕文明馆、农技博物馆等专题展馆,开辟并不断完善传统农耕活动、农业技术、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科普区与体验区。丰富活动形式。持续发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项目在融合、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示范作用。积极创新特色旅游、节庆、社区等活动,通过拓展推广宣传渠道,提升省内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南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等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联合国内外相关地区和机构,在交流合作中加强宣传普及,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播出去,增强人们对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认知。
凝练优质品牌。河南农业发展史上的诸多品牌,曾赢得广泛认可。持续凝练优质品牌,加强遗产项目申报。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扎实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有序认定。重塑传统品牌。加强传统农业产品等文化品牌的保护传承,擦亮历史文化品牌,激活历史品牌的现代价值,打造现代品牌。鼓励农业文化遗产地根据资源特点,设计具有遗产价值展示性的现代农业产品品牌。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依托农业文化特色,聚焦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打造美丽乡村系列品牌,让多姿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更多形式得到展示。
重视人才引育。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一方面,加大专门人才引育的支持力度,汇聚业务专家、创新创业人才等群体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另一方面,结合传统农业知识、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前沿知识,分级分类开展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提升相关从业者的素养素质,提升其保护传承的动力。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见证了河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过去,承接着河南乃至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立足新时代,激活农业文化记忆、留住“乡愁”情结,河南农业文化遗产必将承担更多的角色和更重的使命,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貌。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2023XWH2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