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实践探索 | 再议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顶端仰韶文化研究院
2024-09-28 17:16:4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全国农村脱贫攻坚整体性实现,是基于我国国情农村发展的伟大创举。但由于经历三年疫情,加上经济适逢下行周期,部分区域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国家层面战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既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是以更高的质量和标准谋划“三农”发展。国家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农村并未排除在外并且必须在内。目前还未实现先富起来的村庄,或者说是未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要么是缺“能人”要么是没“产业”。“能人”是乡村富裕的重要支撑,“产业”是乡村富裕的重要基础。农村发展到新阶段或者说发展更上层楼,无论缺“能人”还是没“产业”,实质是未能很好挖掘在地文化和资源的变现路径,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产业化发展;关键是缺少扎根农村并能以突破常规的思路,发现在地文化和资源的价值,以商业化的思维变文化和资源为“产业化”。国家推行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以及鼓励“三退返乡”(退休公务员、教师、医生)就是着力解决乡村人才不足的重要举措。

城市和乡镇之所以演变成就目前现状,均是源于在地文化或资源的缘故。码头源于交通的需要,城镇在与功能的配套。“码头经济”也好,“城镇商业”也罢,都是在地文化和资源价值的有效转化。

在文旅成为重要产业业态的情况下,农村村庄的在地文化和资源具备挖掘转化的基础。尤其是在地文化属性和资源更具体更明确的村庄,如果依托深度挖掘的专业性以及产业化的商业模式,即立足现实“无中生有”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更要有文化发现、旅游理念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既然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当然强调在地文化和资源的唯一性或是区域的专属性,必须排除文化应用的同质化和资源开发的简单模仿。换言之,独特性和唯一性才有发展的生命力和商业的核心竞争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才能成立。独特性和唯一性是部分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如袁家村;同质化和简单模仿是一些文旅项目失败或夭折的关键所在,如一哄而上的“袁家村”。又再如一时兴起的“古镇热”,其上马也快衰败也快。

 

所谓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就是以做文化旅游项目的理念,推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中的“产

”振兴,文旅产业自在其中。简单地排斥文旅项目赋能乡村振兴,既不具有科学性也没有合理性。因为文旅项目本身就是产业形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也并不排斥加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是孵化加工业和制造业的源头活水。因为好的文旅项目,更需要具有在地属性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实现当地农业由售卖原材料到深加工后的产品。唯此,振兴乡村的文旅项目,才能避免与外地项目的雷同,才能避免文创商品的同质化和消费配套供应的简单化。强调在地属性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因为其差异化属性明显和独具特色,才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或者全国性影响力价值所在。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锚定的目标是乡村发展,立足的前提是乡村资源,实现的形式是文旅项目,成立的关键是运营思路,核心的路径是商业模式。说的是乡村资源,其实强调的是乡村具有专属性的在地文化。如果其他自然资源,以及因居民生产生活而衍生的物质资源丰富,就更增加可开发性的概率。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宜实施文旅项目。或者说是强调,以文旅理念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这里说的“文旅”,是以文化资源属性为先导,梳理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做到以文化为灵魂,来确保乡村振兴文旅项目的差异性,增强核心竞争力。文旅项目成功的底层逻辑,就是“把人吸过来”“让人留下来”“让来过的人愿意再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或者农村人居工程提升项目,不同于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项目。人居环境改造偏重于乡村生活面貌的改变,文旅项目强调的是把旅游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业态,谋求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既送生活幸福也送发展财富。当然如果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并入乡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则会大幅度提升收益的综合性价比,倍增投入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旅项目具有自身的专业属性,相较人居环境改造更具难度和复杂性。人居工程属于工程行业,文旅项目属于文旅产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运营思路和商业模式,需要综合乡村在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乡村旅游业生态链条的构建、乡村资源商业化模式重构等等,并非单一的工程项目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其既追求社会效益也追求经济效益,具有内在的商业盈利模式需求。因而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更具难度、更具专业性需求。

 

衡量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成败的标准,是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但至少应该突出三个关键性指标。首要的是村集体的收益情况。也就是说,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要保证村集体的收入有明显增加并具有可持

续性。在具体实践中,凡村集体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文旅策划,一定不能成为成功案例,甚至造成烂尾工程。其次是村民的收益情况。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后,村民的实际收益增长不仅要大幅增加,还要表现为村民增加收益的多形式、多路径,诸如由原来单一的土地农业收入,到实现农业原材料变手工产品,由外出零散打工到在村庄就地就业和就地创业。这里说的村民收益,是远高于周边村庄村民的实际收益,是实现高标准“共同富裕”的先富起来的概念。第三是村民的综合素质也要有大幅的提升。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伴随着对村民的再教育,要进行文化的、专业技能、角色行为等方面的培训和辅导,还要提升农民集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程度,进而使村民个人的知识素养、团体意识、专业技能、文化生活、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等等,都有大的改变和转化。

决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成败的标准,也是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但至少也应该有三个关键性指标。首先是农民参与与否。农民的参与程度,主要表现在用文旅理念,使农村全方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后,要实现农村原有资源价值状态变化的最大化。其次是农民参与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要实现村民角色的多元化,强调是否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创业,是否实现了农民综合收益的最大化。第三是文旅产业的带动力的大小。主要表现在是否具有产业带动效应,是否对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有贡献,是否形成了新的加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是形成了新的招商引资的聚集效应。

 

综合以上思考分析,个人认为在乡村振兴推进“千万示范工程”的背景下,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势在必为大有可为。办法是户为股东、人变员工,文化演绎、景区运营,经济合作、收益共赢;要求是村庄做舞台、设施变道具、村貌成背景、文化是内容;原则是因势而为、因陋就简、因材取效;目标是村庄变美、居民向好、财富增多。在强调文旅行业的专业性和“以小投入博大产出”的产业理念驱使下,还要坚守村庄运营独有的商业模式,方能做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杨鸿星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