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立天地之中·为天地之心 | 夜空中最亮的星
郑州晚报
2024-09-11 08:49:41

东经113.147°,北纬34.401°。

在地图输入这个坐标,位置很快锁定到嵩山南麓的一片古松林中——登封告成镇观星台。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坐标。

3000多年前,郑州先民以土圭之法证得此地“谓之地中”,启开“宅兹中国”的华夏鸿篇。

740多年前,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此修建观星台观星测影,窥破“日月安属”的苍穹之问。

及至今日,观星台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历史建筑之一,于2010年被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所公认的“天心地胆”。

片石高台窥日月,一行秋雁鸣天峰。

仲秋时节,掩映在一片苍翠古松林中的观星台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斗转星移间,指引后人穿越历史迷雾回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阳城,于寻幽探微中,见证“中国”肇始……

观星台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大的天文观测台

天中一测无余算 泱泱“中国”自此始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这是《周礼》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佐证了西周“辨方正位”始迁天地之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东汉大儒郑玄在《周礼注》中“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的注释,则印证了测定的“地中”为颍川阳城(今登封告成)。

在对“坐地日行八万里”一无所知的3000年前,古人如何实现对天地之中的测定?

史料记载,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为营建新都用土圭木表立竿见影,“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证得阳城(今告成)“日至(夏至正午)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周公测出日影长度“尺有五寸”的地方,就是观星台景区中周公测景台所在的位置。

从“中传千古”的照壁绕过,迈进刻有“石表寓精心 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 会合阴阳交雨风”石联的大门,刻有“周公测景台”的石台便扑入眼帘。

几千年前的土圭木表早已不见踪迹,如今站立于古松柏间的这座石制“周公测景台”,是唐朝参照原址原物复建而制,下部柳形锥体底座为石圭,上部长方形石柱为石表,通高3.91米,距今已有1200年。

无论是土圭木表还是石圭石表,周公测景台对已上九天揽月的今人来说都“其貌不扬”,但标记着“天下之中”的原点、“中国”肇始的起点,此后几千年中,以告成、登封、嵩山地区为中轴的大地中点飞出“中国”“中原”“中庸”等一个又一个关于“中”的故事,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中”的印记。

登封观星台景区,周公测景台

石尺量天超远略 天地之中盛名传

文献记载,在告成被测定“地中”后的数千年中,西汉、唐代、元代等都曾继承周公在天地之中观测天文的意志,遵照《周礼》古法,在这里实测过日影,周公测影之法被不断优化,其中尤以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为大成。

740多年前,元朝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四海测验”活动,郭守敬效仿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全国北纬15°~65°之间建立了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中心站就是唯一保存至今的登封观星台。

与周公测景台的朴实简单相比,眼前这座屹立于其北侧的观星台如一头庞然大物,通高12.62米。覆斗状的台体北壁正中为一道笔直上下的凹槽,顶上悬有一根横置的铁杆,正午之时,太阳就将铁杆之影投在地面延伸长达30米的石圭“量天尺”上。

周公测景台有八尺之表,但观星台表高四十尺,是其5倍之多,测影误差大幅降低。郭守敬还发明景符,进一步确保测量出来的数据更加精准。

除了在此昼参日影、夜观极星记录数据,观星台作为元朝“四海测验”的中心站,还是郭守敬汇总27处观测点数据,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地方,该历法测算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与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几乎完全吻合,但早了西方300年。

古往今来,一代代文人骚客也先后探访观星台,留下了“天中一测无余算,万古还输元圣才”“观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等诗文。

其中镌刻有明朝上党人士郑大原“天地之中,土圭可测。阳城之地,表景斯得”、清朝人刘世伟“地胆依中岳,天心应上台”的石碑,依然完好地保留在景区内,它们又何尝不是对“天地之中”盛名远扬的一种见证呢?

天工开物今胜昔 北斗阑干映千帆

仰望古老的观星台,每一块斑驳的石块、砖块,都在诉说着中国先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浪漫,和仰望星空、问天问地的探微寻幽。

站在古人肩膀上的华夏儿女,也从未停止过对这片星空的探索。古老的天地之中,这千年来华夏夜空中最亮的星,可否让古人和今人,跨越时空对话——

请告诉拷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楚大夫,中国的“祝融号”“玉兔二号”已上九天摘星揽月,“蛟龙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超300次探海下潜;

请告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李十二,“问天”实验舱上的“最忙乘组”正挥手等他“舞袖为君开”;

请告诉“丛菊两开他日泪”的杜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全球组网,星链“千帆”已然竞发,即使在“风云接地阴”的黑夜,也有北斗阑干映千帆助他“依北斗望京华”;

请告诉“余其宅兹中国”的华夏先民,今日之“中国”,已从天地之中走向世界之中。

记者 杨丽萍/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