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让孩子在自然的节奏中成长!强迫孩子学习,只会压抑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博主林老师在直播中言辞激烈,直播间的弹幕瞬间沸腾。
“天性重要,习惯更重要!叶圣陶先生强调习惯养成,好的习惯才是孩子受益终身的财富,没有规矩,顺应天性不过是散漫放纵!” 家长代表陈女士连麦反驳,语气中满是焦急。
屏幕内外,两种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夸美纽斯 “教育适应自然” 与叶圣陶 “习惯养成”,这两种跨越时空、地域的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的浪潮中激烈碰撞,引发无数教育工作者、家长的深思。在教育实践中,究竟该如何在二者之间抉择?我们不妨从理念根源、实践案例出发,深入剖析。
夸美纽斯是 17 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 “教育适应自然” 理念,核心在于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 “秩序”,这种秩序是和谐而有规律的,教育活动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例如,在学校教育的时间安排上,夸美纽斯主张应像四季更迭一样,遵循自然节奏。春季万物复苏,对应新生入学和知识启蒙;夏季万物生长,适合深入学习知识、拓展思维;秋季收获成果,学生也应在此时总结知识、检验学习成果;冬季万物蛰伏,学生则可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反思。在教学方法上,他倡导直观教学,让儿童通过观察自然事物来获取知识。比如在教授植物知识时,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种子如何发芽、幼苗如何生长,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天性,能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知识。
叶圣陶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其 “习惯养成” 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叶圣陶认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以学习习惯为例,他倡导学生养成预习、复习、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在一所践行叶圣陶教育理念的小学里,学校专门开设了 “习惯培养课程”。低年级学生从整理书包、按时作息等生活习惯入手,老师会教孩子们将书本、文具分类摆放,制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并监督他们执行。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培养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学校设立阅读角,鼓励学生每天阅读一定时间,并撰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经过长期培养,学生们不仅学习效率大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显著增强。
从教育目标来看,夸美纽斯 “教育适应自然” 旨在让学生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教育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广博知识和良好品德的人。他希望教育能够挖掘儿童的自然潜力,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成长。叶圣陶 “习惯养成” 则聚焦于通过习惯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独立、自主、有序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夸美纽斯可能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生物间的互助关系,让学生从自然规律中感悟社会责任;而叶圣陶则会通过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遵守社会公德等习惯,直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方法上,夸美纽斯注重观察自然、顺应儿童天性,采用直观、自然的教学方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干预。教师更多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叶圣陶的 “习惯养成” 则强调教师的监督、引导和反复训练,通过制定规则、明确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例如,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时,夸美纽斯可能会鼓励学生自由书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书写;而叶圣陶则会制定书写规范,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姿势、字体规范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单纯依赖 “教育适应自然” 或 “习惯养成” 都存在弊端。若只强调 “教育适应自然”,过度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约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若片面追求 “习惯养成”,过于严格的训练和要求,可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教育变得机械、僵化。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应将二者对立,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情境,将两种理念有机融合。
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更多地贯彻 “教育适应自然” 理念,创设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游戏场景,让幼儿在玩耍、探索中自然成长,同时适当培养一些基础生活习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进入中小学阶段,则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加强 “习惯养成” 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道德习惯。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顺应其天性激发写作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定期写作的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夸美纽斯 “教育适应自然” 与叶圣陶 “习惯养成” 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汲取两种理念的精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需求,灵活运用,让教育既有顺应天性的自由,又有习惯养成的规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支持,助力他们成为兼具个性与素养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