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武陟县嘉应观
意外博物
2024-08-30 16:35:53

嘉应观全景图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嘉应观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占地140亩,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雍正皇帝封其“四渎称宗”。远远望去,楼阁殿宇梯比鳞次,红墙碧瓦交相辉映,翅檐飞空,雄伟壮观。观内古树参天,回廊通幽,静谧飘渺。整体分南北两个大院,北院布局严谨,由三个院落组成:中间为行宫,东院为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西院为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整个建筑群体富丽豪华,巧夺天工,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全国独有。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黄河故宫”和“雍正王朝的黄委会”,是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讲述黄河故事的最佳讲堂。

嘉应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承载着深厚的黄河文化,传承着悠久的黄河文明,讲述着历朝历代治河先贤的丰功伟绩,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黄河800年无改道的王景,束水攻沙的潘季驯,洁己奉公死而后已的陈鹏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当前正围绕“廉洁奉公、克勤为民、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黄河精神,打造嘉应观勤政担当教育基地。

天下第一碑--御制蛟龙碑

嘉应观的镇观之宝——御制蛟龙碑,为天下第一铜碑。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是现今我国境内体积最大的铜碑。碑头标明“御制”显示此碑规格之高。铜碑周边共精雕24条龙,象征一年24个节气,美好祝愿黄河岁岁安澜。

御碑中间铭文是由雍正皇帝亲笔撰文,制作精致,主要记载修建嘉应观的初衷是祭龙王、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洋洋400多字的碑文由雍正皇帝撰文书丹,盖有“雍正御笔之玺”,讲述了雍正作为一国之君的初心使命,这是雍正皇帝留在民间罕见的笔迹之一,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堪称国宝。

碑文开篇的“以经国安人为念”和碑文结尾处的“是朕敬神勤民之本怀也夫”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雍正皇帝的根本初心,所以在武陟建造嘉应观,是雍正皇帝确保黄河安澜顺天意、安民心的必行之举,更是作为一国之君敬畏黄河,保护黄河和征服自然的根本情怀!

铜碑两侧面各有一裂缝。由缝隙可以看到铜碑里面是铁,外面包的是铜。相传,雍正皇帝动用国库三分之一银两(288万两白银)勅建嘉应观,负责修建工程的是河道总督齐苏勒。齐苏勒是一名严谨节俭的官员,深知国库空虚,在雍正皇帝下令铸铜碑之时,便偷偷命人将铸碑的铜换成了生铁,铸造了铁胎铜面碑。而铜和铁的熔点、凝固点各不相同,时间久了产生了裂缝。雍正发现之后十分恼怒,决定将工匠全部杀掉。齐苏勒便将实情告诉了雍正,讲铸碑省下的铜换做银两救济灾民了,并说铁胎铜面更是寓意我们大清王朝铁了心要治理黄河,定能保黄河岁岁安澜。雍正听后,便不再追究,铜碑得以留存。

1991年,我国冶金专家经过鉴定之后发现,铜、铁两种金属的熔点、凝固点大不相同,将碑铸成铁胎铜面,现代技术都不好解决,实属全国罕见,令人称奇。

嘉应观一绝——龙凤图

中大殿是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缩小型建筑。中大殿天花板上有65幅龙凤图为天下一绝。故宫里也有龙凤图,但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璧”,而这里的龙凤图却是清一色的纯满族文化风格,天下独此无二。

相传,圆明园内也有纯满族风格是龙凤,可惜毁战火。应观的另一个难解之谜是它的中大殿,两百多年来,即便是在兵荒马乱无人看护的时候,这个大殿也不结蜘蛛网,不落灰尘,连鸟虫都不进。传说,这是因为殿内藏有避尘珠,但避尘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嘉应观曾经多次维修,但都没有发现避尘珠。

其实,中大殿鸟虫不进的秘密,很可能是因为殿中龙凤图所用的涂料,也许这些涂料中含有某种杀虫剂,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让鸟虫都避而远之。除了彩绘的涂料作用外,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中大殿所用的木材这些木材都是从南方通过水路运来的香樟木,具有防鸟虫的作用。再通俗一点说,卫生球所用的材料就是取自香樟木,其所散发出的气味让蚊子苍蝇和野蝙蝠都不敢来。中大殿高约15米,地面和顶之间是一个(这里的藻井就是指绘有龙凤图的天花板),没有鸟虫可以卧的地方,灰尘根本飘浮不到屋顶上,所以中大殿不落灰尘。

 神奇的八卦八音钟

在嘉应观的钟楼之上高大铜钟一口,系雍正初年造。传说,嘉应观建成后,天上的乐仙翁送来一口大铜钟,置于钟楼之上。乐仙翁离开时,说了一句话:“钟为子母钟,这口钟为母钟,子钟置于洛阳,若击钟,子母钟共鸣,诚心击钟,可免灾免难带来吉祥如意。”

钟高1.65米,直径1.06米,重约2吨。钟头为二龙戏珠;钟身置纹环带,象征黄河的波涛和曲线的堤防,及护堤的石坝;钟脚有八卦符号,符号上方有八面菱形图,象征江山社稷图。

此钟奇特的地方:一是钟脚的八卦排列,既别于人祖伏羲的先天卦.又不是周文王的后天卦,钟上的八卦排列乾坤并列于北方,直指向北京:坎置东南方,直指黄河常决口的詹家店、魏家庄、马家营。这是什么卦?更值得探讨研究。二是钟的八只钟脚,依次敲击,竟会发出高低强弱八种声音,抑扬顿挫,高低不同。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钢琴,能奏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清越、悠扬。故称此钟“八卦八音钟”。这一奇特的八卦图案和一口有八个音节的钟,在全国也是仅此独有,堪称绝品有待于考古学家、周易学家、声乐学家和冶金专家们考究解答。

罕见的建筑架构——奇缝墙

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和两山互不衔接,独自向上,故称“齐缝墙”,这便是嘉应观的第一奇。

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雍正皇帝下旨挑选能工巧匠建造嘉应观,武陟县在数百个工匠中推举了谢旗营的王氏三兄弟。因三个兄弟墙是把好手,就被指定其禹王阁的主体墙。老大东山墙,老二西山墙,老三垒后檐墙,兄弟三人却因意见不合,就各调各的线,各砌各的墙。因为两山墙体比较短,相应工作量也少,所以两山墙都细细的勾缝,而后檐墙体较长,工作量大,老三没有功夫去勾缝,就用瓦刀随便一抹,所以你现在去看,后檐墙比较粗糙,两山墙比较精细。

工程完工后,监工发现三堵墙互不衔接,容易倒塌,认为是对禹王的不忠,于是将三兄弟打入死牢。兄弟三人在狱中商量后,向皇帝申冤说,我们不是对禹王不忠,而是想到地壳有软有硬,一日地震发生,这样的建筑会起到防震作用。还有,后檐墙不勾缝,是防止雨水的侵蚀,朝廷觉得有理,于是皇帝放了三兄弟。

嘉应观的禹王阁是个高十八米的两层楼,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建筑历了三次大的地震和数次小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这引起了当代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讨。专家认为,这种“齐缝墙”实际上是现代建筑概念中的“沉降收缩缝”,的确具有防震作用。

治河功臣——陈鹏年

嘉应观西道院西侧原有一陈公祠,它是雍正皇帝特旨为以身殉职的河道总督陈鹏年修建的。

陈鹏年,字沧州,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进士,做过浙江西安知县。康熙六十年,黄河在武陟决口,当时陈鹏年随他早年的知遇之人张鹏翮巡河,从山东西上到武陟,正逢左副都御史牛钮奉旨堵口。他察勘马营口之后建议:老堤冲决八九里之长,大溜(主流)直下,水激浪涌,堵决不易,应在南岸开挖排洪道,引洪水东去,然后塞决。这个方案得到皇帝批准。当时牛钮在秦厂堵口时,因工料不足,组织不力,弹劾了河道总督赵世显,皇帝罢免了赵世显,任命陈鹏年为河道总督,在马营协助牛钮、齐苏勒堵口。

在治河方略上,陈鹏年与河南巡府一道,反对修筑大坝,缩小沁河口,结果黄河、沁河同时上涨,泄洪不利。但在堵口上态度坚决,工作积极,马营口堵了四次,冲决了四次。他日夜坚守在工地,吃不进饭,睡不着觉,熬红了眼睛,喊哑了嗓子,瘦得不成人形,第五次堵口终于合龙了,但他累得吐血,再也支持不住,病倒了。此时,康熙驾崩,雍正登基,派御医为他治病,但已无力回天,死在马营口工地。

陈鹏年死后,雍正皇帝谥号“恪勤”,并特旨在嘉应观西道院西侧为他修了一座陈公祠,予以祭祀。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