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朱立胜|故乡往事(长篇回忆录连载6)
柳杨
2024-10-27 09:51:45

#顶端秋日创作季#

朱立胜|故乡往事长篇回忆录连载6


第六章  锢漏锅

 

“往事,即已过去之事也,其涵盖范围之大,层面之广,历史之深远,我无力去探寻。然,若是说起故乡往事,我也许能说些来。故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有着苦难岁月的印记,有着动人心魄的故事,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缘。还有我儿时的乐趣,童年的记忆。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一草一木我都难以忘怀,是我永远的乡愁 ……”

——题记

 

白涧村的刘合顺是个锢漏锅匠。跟我爷爷是老相识。19476月,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配合刘邓大军中原突破,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央决定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19478月,济源县组织了2100名支前民工和500名民兵,随军南下支前参战,他们历时5个多月,胜利完成了支前参战任务。爷爷当时是第四区的支前民工队长,副队长是西石露头的牛永智,刘合顺就是其中一个民工。他们跟随作战部队,风里来,雨里去,虽然不在阵地前沿,但也是出生入死。

白涧村与官桥村一河相隔,不过一里多地。刘合顺每次来村,都是挑着挑子,过了河,顺着马道口进到村后,就把挑子放在老槐树下。

只见他结实的身板,一米八几的大个子,黑黝黝的脸庞,大眼睛大嘴巴,说起话来,声音如同破锣,简直就是《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他稍一喘气,就从桃子一头的木箱中掏出一把长长的火钳来,背着手,从东往西走着吆喝着:“拐喽——拐喽,锢漏锅喽——拐喽!”济源地方腔调,有晋豫的特色,又夹杂着王屋山的韵味,能把“锢”字喊成“拐”字,也不足为奇。人们听到喊声后,就把家里破了洞的铁锅,烂了的铁笼等物件拿出来,刘合顺接过来就说道:“待会儿自己去拿,不送了。”吆喝一遍后,就手拎着,肩扛着各式铁制家俱回到老槐树下。

他又从箱中拿出三根尺把长的铁棍来,按三角形用锤子在地上钉好(实际就是操作台)。然后逐个查看各个物件破损之处,并用尖尖的小锤子把破损之处再往大处凿了凿,并用粉笔打上记号。然后便开始生火。随着往地炉里加碳,放入坩锅,又在坩锅中加入一些犁铧碎块,风箱也慢慢地拉开了。

爷爷从院中走了出来,俩人打过招呼,就各自“叭哒叭哒”地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又拉呱起参战的老话题来。二人说到热闹处,刘合顺还情不自禁地咧着大嘴笑了起来。

风箱也由慢变快地拉着,碳火越来越旺,坩锅里的犁铧碎片慢慢熔化成紫红色的铁水,刘合顺又拿起一个长把小勺子,把铁水上面的杂质进行了清理,铁水纯度就高了。等铁水由红色变为白色时,就可以施工了。锢漏锅还必须准备几个巴掌大的多层油布垫子,几个半扎长,面杖粗的油布卷儿。先把家什放到三角架上,一手托着放有谷糠的布垫子,一手拿勺子,根据漏洞的大小,舀些铁水来。铁水在布垫上冒着烟,红红的火球一窜一窜的。刘合顺一手端着铁水,从下面对准漏洞,猛地挤了进去,另一只手拿着油布卷,快速在锅里面把挤进来的铁水抹平,这一连贯的手法必须稳和准,迅速完成。最后又用笤帚蘸些黄泥糊糊,把补丁里外擦几下就算完成了。围在一旁看热闹的人们,问起为啥要用泥糊糊,刘合顺又是咧着大嘴,用破锣嗓子答道:“金木水火土,缺一不可!”

吃午饭的时候到了,活计也做到了尾声。奶奶从院中端出一大碗小米饭来说道:“兄弟,吃饭!”合顺说:“每次来,你都让吃饭,咋恁不好意思!”爷爷说道:“不是外人,没啥好饭,快吃吧!”合顺这才站起身,擦了擦手,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时至如今,人们所使用的各种炊具,早已由铝制品,不锈钢等材质所代替。昔日的钉锅匠锢漏锅匠已不见踪迹看来,这一传统手艺真要彻底消失了。

倒是吹糖人这一绝活,我还有点留恋。假若闹市有一个吹糖人的手推车,用娴熟的手法吹出一些诸如长虫吸蛤蟆老鼠衔鸡蛋孙悟空猪八戒变形金刚之类的精品来,我想,一定会博得孩子们的喜欢

 

作者简介】朱立胜,生于1950年9月,初中文化,济源市承留镇东官桥村人。自幼爱学习,爱写作。因生活所迫,先后在内蒙古的呼市、包头、集宁、通辽,山西的朔州、大同等地,做刀剪赊账买卖,总计在塞外奔波30余载,历尽艰辛。2019年,开始写回忆录、散文、小诗句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