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诗意是一步一步写出来的
沸点☆
2024-08-27 07:04:44

#创作挑战赛五期#

诗意是一步一步写出来的

作者/左建协


某诗友转来一首《相遇》,让我看看怎么样。我告诉他此诗不好,但在微信里很难讲清,故写此文加以分析:


阳光和雨水

会同框出镜吗?

它们相遇在一起

会产生怎样的景观?


雨的水

没有淋灭阳光的火

水与火互相成全——

火不再暴躁

水不再冰凉


它们融合在一起了

分不清你和我

携手共进

人生之路


这首诗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暂且按下,先看著名诗人李元胜的《疑问》:


有时,我的疑问带着空蒙

像一只越飞越远的鸟


有时,我的疑问拖着阴影

像一条钻入草丛的蛇


不管在哪个年代,答案都是奢侈的

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


多年以后,我们所坚信的早已不在

而疑问,却不断地返回


经过如此漫长的旅行

它们获得了各式各样的身体


像是从各个方面

伸来的雕刀


不是我所信,而是我的疑问

雕刻出这样一个现在的我


此诗的主题是:不断质疑对人生的补益。这自然是抽象的。但抽象的东西,别说不能抽象地表现,就是表现得太简单也不行。所以,作者为表现这个主题,下了大功夫。


你看,前两节把抽象的“疑问”比喻成“鸟”和“蛇”,具象化非常精彩,一下子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再冠以“带着空蒙越飞越远”和“拖着阴影钻入草丛”的定语,又至少造成两种含义:即可理解成“我的疑问不清晰,尚未形成”,也可理解成“这种疑问没有答案,会渐渐消失”。这种颇具多意又略带含混的情状描摹,不仅符合“疑问”自身的特点,还大大刺激了读者探求作者意图的阅读心理。


第三节承前而出,以很多疑问得不到答案之说,暗示“我”质疑的深刻和独特,并更好地带出下一节。


第四节,说“我们”过去的很多“坚信”慢慢软化,而“疑问”却更加强硬的姿态,叩问这个世界,叩问我的灵魂。


第五、第六节,用“旅行”和“雕刀”两个意象,表现“疑问”对我的影响和改变。


最后一节写“疑问”的结果,是使我更成熟、更清醒(或更事故、更圆滑)。


通过以上简析可以看出,此诗之所以成功,在于呈现了一个清晰的、渐进的“疑问使我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每一步的意思转化都很自然,都很严密,都很深刻。所以读者读后,都能切实体悟到“疑问”对个人、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强大力量。


回头再看《相遇》的不足,就一目了然了:它表现的主题自然也是抽象的,问题出在用理念写理念,从概念到概念上。


先看它第一节,可以说毫无用处。普通文章或许可以用发问开头,以引起读者注意,因为它篇幅较长。但讲究精炼的诗歌却不允许这样,浪费三分之一的篇幅做个引子太可惜了。为增强吸引力,可用新颖的意象,或高度的概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节是此诗的主体。但仅写四行不行,既不不具体,也没展开,给人的只是概念的“水和火”,和一个“雨的水∕没有淋灭阳光的火”的硬性结论。诗中的情景虽然不是实际的情景,但不写雨之大小,太阳的火之强弱,是无法言说水能不能淋灭火的。何况,两者还要“融合在一起”并“互相成全”,那得使用多少笔墨?那得写得多有分寸!可是,作者竟在这里一带而过,谁能看出水火是怎么融合在一起并互相成全呢?


因此,这首诗的要害是:主观的设置加粗暴的强加硬按,严重违反诗歌感性表意的艺术原则和要求。


弄清了以上的问题,第三节就好说了:没写出水与火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就说它们“携手共进∕人生之路”,显然是作者太急于言表,太急于往“人生”的高度上提升了(何况,“水火”没有“人生之路”,最多用个“生命之路”呢。)


把两首诗归结到一起讲:①诗中无论表达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无论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还是用具体的事物为由头,都要用意象表现,绝不可直接下结论,按名号;②诗中的意思转化,需要一步步推进,清晰地呈现,这不仅是作者实现表意的需要,也是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凭借,不写不行,写得太简单也不行;③一味地从抽象到抽象,从理念到理念,就跟喊口号、讲空话无异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