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孝德:《诗经》《道德经》中的中国诗意乡村|读懂大国乡村(11)
张孝德
2024-08-25 17:05:26

当我们从西方文明世界中的生产的农村,回到东方世界中国的生活乡村,我发现生活乡村对于中国、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多么重要。

当我们看到四千年前甲骨文的乡这个字时,我们看到是一个携带者中华文明基因的符号。

中国古代的乡村是一个文明体

正因为中国乡村不仅有农耕的生产功能,同时也是生活的乡村。正是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结合,才使的中国乡村成为一个集生产与生活、政治与文化、艺术与智慧为一体的文明体,正是这个文明母体孕育了中华文明。

正是有了生活的乡村,才使的乡村成为一个不仅是能够完成自足物质供给的生产组织,同时也是能够独立完成自足的精神与文化生产的组织。

生产是为了生活,生活是生产目标。

物质生产需要技术,而满足生命高质量要求只有物质还不够,还想要文化、艺术与智慧的滋养。如何生产提供了支撑一个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而如何生活才是一个文明所能得到的高度所在。几千年以来决定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与艺术、哲学与智慧恰恰是有中国乡村创造的,同时中国几千年智慧与文化也都是源自乡土社会生活,而服务于乡土生活。而且我们,也发现,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经典,也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如何让生活和生命更美好。

《诗经》留给我们的是3千年前的诗意生活

《诗经》给留给我们的是一幅3千年前周朝时代乡村农人曾经过的诗意生活的样式。“汶水汤汤,行人彭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

从《诗经》我们无法看到那时古人物质生活得到了怎样的高度,生产力发展得到怎样的水平,但从留下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他们生活是一个怎样的样子。在这些古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被孔子誉为思无邪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乡村青年的爱情生活。

可以肯定,那时的乡村生活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和现代化的电器产品,但从“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徂徕之松,新甫之柏”诗句中,我们看到是那时审美和精神境界,能够与幽幽南山进行神交对话;能够与从东山升起的皎月心心相映、此时无言胜有言、能够在“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丛林中,感受四季常青、傲立雪景之松柏的精神和品格;能够道感受到在“白露为霜”的时节,“在水一方”的伊人的那种美好的期盼。那颗美好的期盼之心像白露之霜那样纯、像在水一方那样净。

总之,从这些诗句中,发现了3千年前的古村民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超越物质消费的束缚,进入一个很高的精神与艺术审美的生活之中,能够以一种按捺不住的、从内心深处流动出来诗意之情,来表达他们的审美高度。如果没有一种对物质诱惑力的超越能力、没有一种对欲望的升华能力,无法进入一个能够与幽幽南山、月出皎兮、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这样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我们今天拥有着比3千年前的中国古人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我们精神与审美的境界却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

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化中,中华民族对诗意乡村生活的追求,一直没有退化并保持着。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乡村生活一直中国诗人灵感之源。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归田居的陶渊明生活,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这样一种蔓延几千之久的乡村诗意生活画卷,与在西方文明世界生活在从奴隶到农奴、充满野蛮与对立、仇恨与暴力、痛苦与挣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与今天我们面临凋零的空心村、在现代化城市的衬托下,被认为是愚昧落后的乡村,感到羞愧和反思。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城市生活,更多的是乡村生活,在城郊来往是农民将各种各样的货物进到城市去的画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富春山居图》来描绘他心目中的美丽乡村的样子。

《易经》《道德经》儒家思想是让生活美好的经

如果说《诗经》中所展现的是乡土民风的生活样式,而被中国古圣人留下的《易经》则是源自乡村农耕、反过来也是为乡村生活服务破疑解惑的百科全书。

从表面上看,《易经》属于形而上的哲学之经,与生活无关。其实只有我们细细研读,则发现《易经》恰恰是一部来自生活、服务于民间生活、破解百姓生活中遇到困惑难题的指南。

虽然《易经》也服务战争与政治的问卜,但《易经》最广泛的使用不是生产领域,而是民间生活。源于易理的阴阳五行,而形成的中国阴阳学、算命术、风水术等,成为乡村社会生活、婚丧嫁娶、建房造屋等重大活动必不可少的指南。

其实《易经》对于民间生活的作用不仅仅表现术的层面上,还有来的《易经》智慧在民间生活中的应用。在中国乡村生活流行的许多格言、成语就来自《易经》。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

还有大量的成语:亢龙有悔、否极泰来、满腹经纶谦谦君子、出神入化、刚柔相济、革故鼎新、见机而作、居安思危等,这些成语不是知识,而是经过中华几千年文明被证明的人生必须的遵循的道。

老子的《道德经》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给少数修道成仙者使用的经典。其实《道德经》几千来一直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智慧之经。

《道德经》所讲的智慧,所用的比喻,都是来自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伴的山、水、大地、冰川河流。而不是像西方的黑格尔、康德的哲学,只有少数人才能的读懂的哲学。

而且道德经的智慧,恰恰是越是生活在乡村中、生活自然、从事农耕的农夫越容易读得懂,用得上。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直到如今才发现,我从小在村里听父母和村民使用频度很高的许多语言、成语、俗语就是来在《道德经》。

如无中生有、物极必反、以德报怨、知足不辱、舍中求得、知足常乐、出生入死、弄巧成拙、吃亏是福、大器晚成、金玉满堂、物极必反等。如上善若水、低处有道,对这句的理解,对于生活每天与水打交道的乡村社会中,是很容易理解。乡村的池塘、湖泊、沟渠等,凡是能够让水滞留的地方,都是地势低的地方。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源的水之不在高处,在低处,让生命长久之道,也要低调、谦卑、柔和,大道至简的道悟起来就这么简单。

儒家的经典更是如此。如果说老子是农民哲学家,那么孔子则是离乡村生活更近、与农民融为一体的伦理学家、思想家。如果说老子讲是形而上的天道、是从出世的天的时空中告知、警示生活在大地上人们,不要满足当下的物质生活,还要仰望天空,还要从超越“有”与“实”的大地,在高远的时空中发现我们生活还有“无”与“玄”的另一面。

而且教导我们,不要忘记,那个无形的世界不仅是我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还是决定与影响着我们生活在这个“有”的世界的活水源头,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中生有的宇宙观、人生观与哲学思想。

尽管老子的出世智慧和忠告很重要,但对于每天忙于生计生活现实农夫而言,进入老子所讲的空无世界,还是有很大难度,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圣人孔子。孔子对中国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我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仰望天空,也能按照天道过上接近圣人的君子生活。这样思想和智慧更实用、更简单、更有用。

从《易经》到《道德经》还需要把其中的智慧转化为民间格言和成语,才能进入民间,而儒家经典就是直接与生活中人的对话。如孔子《论语》就是孔子与弟子日常对话。这些对话就是,谈论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世间的各种人际关系的道路。

儒家伦理思想,围绕日常生活遇到的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的等五种人伦关系,提出要通过要仁、义、礼、智、信的的五德来调节。

《易经》是解决生活困惑指南、《道德经》是生活哲学之经,儒家经典是生活的伦理学。

此外还有让生命健康、长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源于农医同源、药食同源的中国中医,从一开始就是来自农耕、存在于乡村、服务村民的医学。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乡村遇到的伤风头痛等之类的常见病,村民都能自己按照传承民间土法处理,只有大病才到医院。

此外服务于农业的24个节气,也被生活化,变成了让生活即丰富多彩、又有节律感的各种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文源自《大国乡村:乡村蕴含中国式未来》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张孝德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