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平顶山日报》2版
桐树庄村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
红九军纪念碑广场旁的竹林
10月22日,秋阳高照。上午11点多,在位于望夫石山下叶县辛店镇桐树庄村外的山顶农庄,老板张少红迎来了一拨拨食客,农家菜、张武岗红薯等地道的本地特色饭菜让食客们吃得尽兴,也让张少红的腰包鼓了起来。
山顶农庄是桐树庄村最大的农家院,除了大大小小的包间外,当地整合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帮助张少红扩建了民宿和烧烤广场,实现了村民与村集体发展共赢。如今,到了节假日,来山顶农庄就餐往往需要预订。“这是党委、政府打造翠竹湾后引来的客流。”张少红感慨地说。
翠竹湾以望夫石山下的桐树庄村为中心,这里也是当年红九军的诞生地。当地村民从革命圣地井冈山移来翠竹,栽植在红九军纪念碑广场旁边。随着岁月的更替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翠竹生根蔓延,覆盖到了附近多个村庄,形成了长年青翠、处处青翠的翠竹湾。
在竹海里徜徉,向红九军英烈致敬后,人们便走进了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村落。这是桐树庄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打造的亮点,白墙上,一幅幅彩绘讲述着中国的红色革命历程。
海发农家院就位于其中一处徽派建筑里,是当地开办最早的农家院。“当初就是看望夫石山、赏翠竹、参观红九军纪念碑广场的人累了来我这儿,我给他们做些农家饭,没想到一做起来就撒不了手了。”老板赵海发回忆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提升尤其是投资11亿多元的叶县1号公路从村旁经过,节假日到翠竹湾旅游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桐树庄村里出现了六七家农家院,文旅部门也对这些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并投资帮助建起了民宿、帐篷宿营地,带动更多村民从事旅游业。
后来者居上。如今,翠竹湾里吃上旅游饭最多的当属南王庄村。该村位于望夫石山的南山坡,近段时间,村里的红薯深加工车间天天忙个不停。“我们用红薯做粉条、粉皮、酸辣粉······”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翟国松说。
翠竹湾也是远近闻名的张武岗红薯生长地。南王庄村在翟国松的带领下,大力种植高品质的张武岗红薯,除卖鲜薯外,还打粉做粉条。两年多前,他们借助上级支持又投建了酸辣粉生产线,使红薯的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带动十几名村民就业。村集体还办起了养猪场、养羊场、光伏电站,在村集体经济厂房里引进了劳动密集型项目。现在,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年收入达到百万元,并带动周围8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参天古树环抱着浮满荷花的池塘,水车慢慢转动,木梯搭起了水上栈道,古山洞、楚长城穿梭其间,游客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楚国······为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南王庄村打造了莲花庵广场。
莲花庵是楚长城的驿站之一。南王庄村通过打造莲花庵广场让古老的驿站焕发新彩。每到节假日,莲花庵广场都能迎来上万人。村里依此建了民宿和食堂,吸引客人来“打尖”。村民们也经营起了小吃、游乐等项目,旺季时,一天下来每个摊位纯利润有数千元。“我在家门口摆了个米线摊,生意不错,现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王国民感慨道。
“就是简单卖个水也能赚上千元。”翟国松说。最近,他在忙着筹备一件事——村里要与平顶山学院合作打造文旅文创基地。
春赏花、夏摘果,“桃经济”富了常派庄村村民。常派庄村是翠竹湾核心区,1号公路从果园旁经过,当地通过连片种植林果树带动村民致富。
在常派庄千亩(1亩≈666.67平方米)桃园,早熟水蜜桃7月中旬采摘,成熟晚的黄桃刚完成采摘。该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群众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产生收益时集体和群众按比例分红,累计种植优质桃树1000余亩。
“桃园紧邻1号公路和燕山水库风景区,每年6月到10月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桃成熟,游客游景区、采鲜桃,边摘边玩,体验感很好。”常派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小伍说。
“依托翠竹湾的红色元素,我们在将沿线村庄打造为康养胜地的同时,着力将翠竹湾打造为集红色教育、文旅融合、生态观光、乡村休闲等多种旅游业态为一体的红色文旅基地,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发展。”辛店镇党委书记董泽说。
近段时间,浙江一家设计公司的负责人经常到翠竹湾考察。原来,该县启动1号公路起步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翠竹湾恰好分布于起步区,将成为带动全县文旅发展的新阵地。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文/图)
编辑:南朋英
校对:沙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