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这样的场景?找客服堪比“渡劫”,层层转接,等来一句“人工座席忙”,人工客服一直占线,智能客服答非所问,沟通像“鸡同鸭讲”,一番折腾下来,时间浪费不少,问题也没有解决……
在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智能客服既发挥优势,又让人工客服触手可及,成为消费领域不少企业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图片由AI生成
一
近年来,智能客服已渗透至电商零售、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旅游、餐饮等消费领域的多个核心行业,受到众多企业青睐。
节省人力成本。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智能客服正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利器。智能客服在处理基础性需求、标准化服务方面表现出色,对一些初级、常规的内容,智能客服可以替代传统人工客服重复性工作,降低人力资源及培训成本。
优化服务体验。相较于人工客服,智能客服7×24小时在线,随时响应客户需求,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自动化流程显著降低服务延迟,平均回复时间缩短至秒级。特别是在繁忙时段,智能客服能短时处理大量请求,服务效率的提升带来消费体验的优化。
辅助决策支持。智能客服系统可实时分析用户交互数据,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大数据,更好预测预判市场走势,优化产品设计、营销策略。

难题。图源:新华社
二
智能客服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部分企业有意无意忽视了其“短板”,导致原本用来解决问题的智能客服,很多时候却成了问题本身。
智能客服“不够聪明”。由于技术不成熟,大多智能客服只是按照预设的问答模板进行服务,没办法解答复杂化、个性化的问题,也不能和消费者进行深入交流,在需要情感理解和个性化关怀的场景中更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当消费者咨询、投诉时,这些“智能客服”要么来回跳转,要么“鸡同鸭讲”,要么机械道歉,就是解决不了问题,白白浪费消费者的时间。
人工客服“隐身失联”。有了智能客服,一些企业的人工客服便开始“深藏幕后”,想找到人工客服就像“闯关”寻宝。有时说是转了人工,结果层层转接过去之后,无奈发现对话的还是机器人;有时“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要么前面还有N个人在排队,要么是直接来一句“人工座席忙”。
企业缺失“服务初心”。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直接取消了人工客服,消费者若想要反映问题,只能通过企业App或小程序。企业以“响应”代替“解决”,搪塞消费者,拖延或拒绝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无法沟通或沟通难的情况下,“意难平”的消费者自然就会选择与这样的企业和商家“断舍离”。

三
不管是智能客服,或者是人工客服,服务是客服永远不变的价值追求。任何偏离甚至背离了这一“终极目标”的尝试,不仅是南辕北辙的徒劳之举,也是最终会累及品牌与企业的短视行为。
让智能客服更“懂人”。真正的智能服务,需要精准识别用户的需求,可以从技术优化和人性化设计两个维度入手,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持续优化迭代、建立反馈机制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AI客服的智能化水平,帮助AI客服更好理解复杂问题,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让智能服务有“温度”。智能客服给消费者带来困扰,遭受“吐槽”,本质上是企业和商家漠视了用户的合理需求。这就提醒企业和商家在应用智能技术时,不能只考虑成本和效率,而应该坚守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消费者的自由选择,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感受,不能用所谓的“智能客服”糊弄了事。
让人机配合少“添堵”。“AI+人工”协同机制,既提升效率,又保留人性化服务体验,应为未来主流方向。企业应合理配置人工客服和AI客服,对于常规性咨询问题,交由AI客服回复;对于投诉、退款等较为复杂、需要反复沟通的问题,快速无缝衔接人工服务窗口,让客服既有效率,又有温度。
技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迁就技术,智能客服要“智能”更要“服务”,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实现品牌与用户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