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曹世忠:评曹学明的长篇小说《故土情结》
侯发山
2024-09-07 08:33:31

文学为苍生 奋臂鼓与呼

——评曹学明的长篇小说《故土情结》

曹世忠

作家曹学明长篇小说新作《故土情结》(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独特而出色的小说。笔者细细读完之后,掩卷遐想,竟然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它是否也会像那些有“棱角”的作品一样会遭遇误读和冷落,淹没于浩瀚的文字汪洋之中呢?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要么被热闹的网络故事吸引,要么被罩上炫目光环的作家名声吸引。显然,作家曹学明《故土情结》不在这两者之列,那么《故土情结》该如何定位呢?

大概应归属于对故乡浓郁情结的爱恨交织吧。

文学为苍生,奋臂鼓与呼。《故土情结》读得我内心沉重而痛楚。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觉,是因为曾与作家曹学明同龄的我,也曾目睹和经历与小说描述的一模一样的生活现实。因为在他的笔下讲述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的一个个有个性的人物,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耳闻目睹,感同身受……

“故土情结是人之常情,其间点缀着些许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然而大面积淤积的却是不堪提及的莫名伤痛。”长篇小说《故土情结》以第一人称,从一个报社编辑的独特视角,讲述了故乡曾经的悠久历史沧桑,以及所发生在豫西这片热土上的一个个感动人心而振聋发聩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我”青春年少时,从贫瘠落后的故乡走出,在西部省份悠悠漫漫的时空里转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后,不惑之年又疲惫困顿地回到故乡。诚然,“我”的家乡解放以来,从“低标准瓜菜代”的饥饿岁月困境里走出,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政通人和,和谐安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从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来看,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往事回眸,凄然苍凉,直面现实,摈弃私心杂念,敢说真话实话,作家曹学明肩扛起文学赋予一个作家的神圣职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曹学明深深地爱自己的故乡,渴望故乡繁荣昌盛变得更加美好。他为人民而写作,为天下一切受苦受难的苍生和草根们而歌哭,对家乡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干部队伍存在的人浮于事、形式主义包括贪污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鞭挞和批判。应该说,这不仅仅是对故乡的热爱,而且是一种更高思想境界上的热爱。反之,如果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思想、难度和深度,以及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思考与叩问,这样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对不义、强权、人性的劣根性的批判,没有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和追问,没有一些外界所不知道的文化及其人文的观照和关怀,那么,他对故乡的热爱就是虚伪虚假的,其写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长篇小说《故土情结》应该是是一个对故乡充满无限深情和痴爱的隐喻文本。它的可贵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一个故乡的作家来叙述他的故乡故事,而是曹学明把浸透在血液中的故事讲述给读者(尤其是家乡的人),从而让他们的心灵产生产生共鸣,不忘初心,激发其强烈的责任感,激励他们为建设家乡而自强不息,有责任有担当的一部好作品。

作家曹学明巧妙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的豫西方言,描述了许多人都耳闻能详(也有人不知道)的民俗风情,他把“二月二”“十月一儿”“祭灶”一些民俗与所表达的思想意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更符合人物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那具有形象特点的乡土语言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冲击,还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故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曹学明的写作风格含蓄委婉而深刻深邃,语言贴切而生动形象,这让读者再次感受了文学的魅力,阅读的快乐,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得到极大的启迪和教益。

“在仲春之季里杨柳堆烟,繁花织锦。沟壑斜坡地带及其皱褶里黄金铺洒,当是花势渐衰的迎春在惜春,也许是节令正当的连翘在享春;沟底的人行便道两侧大红大紫如序排列,当是雍容多姿的碧桃在闹春,也许是暗香浮动的梅花在争春……”读着《故土情结》里的这些文字,你能看得见到文学对民族的未来释放出灿烂生机和希望的光亮,感受到能温暖冰冷之心的火热感情在汹涌荡漾。那个救死扶伤真诚为患者治病的女医生,在医生都以盈利为赚钱的时代和医患纠纷、矛盾日益严重甚至趋于恶化的当下,不但给病人带来了福音,而且给那些利欲熏心金钱至上的时代吹来“一股爽朗的清风”。那个一生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不计前嫌,晚年克难攻坚,种植蘑菇为改变乡村面貌而倾洒汗水的张银娣,让读者备受鼓舞,看到了致富路上的美丽曙光。那个不愿随波逐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小报记者,与不正之风巧妙周旋的小报记者,体现出知识分子无私无畏的良心和良知的高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尽管这条路还很艰辛而漫长,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而拼搏奋斗,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每一滴水汇集在一起,积少成多,绝对能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海,澎湃成屹立在亚洲东方一道靓丽风景!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衡量,笔者认为,作品中的个别长句子的长度还应适度控制,主旋律的调子还可以再高扬一些,激昂一些……

《故土情结》所描述的乡村现实以及对当下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思考到达了一定高度,让作品因此而变得深刻起来。事实上,把阅读的眼光放远一些,我们会发现曹学明对乡土小说抒发的哲理思考,延续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所开辟的乡土叙事的精神谱系,是对乡村情结爱恨(恨,也是一种爱)交织的珠联璧合。换言之,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故乡》是对中国旧农民劣根性的揭示,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对乡村悲哀愤懑的发泄,那么曹学明的《故土情结》是对一种对乡村故事很好的延续拓展,更是一种对故乡情结的深刻诠释,且上升到一种文学审美的高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