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千万工程”
河南日报
2024-08-22 18:05:21

发展守护人民健康的新质生产力

□张改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技和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个要素。只有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把科学家个人的能力变成国家的能力,从而让知识创造者和技术发明者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孤立薄弱、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急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链转化效能不高、科技领军企业不够多不够强等问题依然严峻,如何利用好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优势,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科技资源,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精准把握创新成果转化方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对接和多元化融合,实现创新能级的提升,是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攻克科技难关。

我们是面向全省农业发展的科研机构,要多做些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大事。如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以肉禽蛋奶为核心的食品结构早已形成,针对老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研究团队的六七十项国家专利打造出一个“立体快检王国”,越来越多的违禁添加药物可以用专门的试纸快速检测出来,有效地阻拦了违法添加的泛滥。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优质就是“有用的大事”。

河南省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布局,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个省实验室。2022年3月,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成立。在这里,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构建了解决当前我国现代免疫学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科研体系,而且以原创思维和手段完成了新型疫苗的研究工作,引领动物性蛋白食品的高效安全科技创新。

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的战略定位是:“前瞻引领、需求驱动、多元融合、开放协作”,聚焦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在现代免疫科技领域实现基础研究“顶天”、产业转化“立地”,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自从200多年前牛痘疫苗开始广泛应用以来,疫苗显著降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疫苗及疫苗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疫苗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有力武器,目前接种疫苗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手段,疫苗使得人类在应对传染病威胁时化被动为主动。其对于人群依从性的提升也具有积极影响,充分符合使用疫苗的“经济”“有效”“合理”的需求。

当下疫苗仍存在安全性与作用时效等问题,安全、高效、广谱的新型疫苗的研发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提出了“超级疫苗”的概念和理论,“超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果上超级高效,二是超级广谱,这是针对人们面临的威胁所提出的概念。今年1月,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在流感疫苗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利用生物可降解的巯基化壳聚糖成功开发了一种针对甲型流感病的黏膜粘附性通用型纳米疫苗;去年10月,我们团队在HIV鉴别检测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领域TOP期刊。

目前实验室已经成功研发了猪瘟疫苗、流感Ⅲ型疫苗等“超级疫苗”,前者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方面有重要意义;后者为人类对抗流感提供了新的抗体。这些突破性成果在生物医药特别是疫苗和蛋白质药物领域,打破了西方技术壁垒,其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

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既是研究疫苗的,但又不完全是研究疫苗的,其原创性的生物科技项目不仅与新质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未来转化成果可能会颠覆人们的认知。实验室汇聚的一大批国内外前沿科学家,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实验室将继续坚持以原始创新为引领,以解决当前我国现代免疫学前沿重大科学问题为重点,在创新中培养人才,用创新思维和手段完成新型疫苗的研究工作,推进动物性蛋白质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展“三边一院”农牧循环经济

□康相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如何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航道”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践场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必答题”。

中小养殖场户是中国式畜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养殖大背景下,中小养殖场户出路在何方?

推广“三边一院”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以田边、林边、沟边为载体的“三边”,闲置庭院、房前屋后空间为载体的“庭院”,发展“小规模标准化、大群体产业化”农牧循环生态种养模式,打造微果园、微菜园、微茶园、微菌园等与中小型标准化养殖场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业态。按照当地生态承载量和耕地畜禽粪污消纳能力,测算不同畜种的养殖数量和规模,培育筛选适宜的畜禽品种,研制优化不同畜种环控组装式棚舍与设施设备,研发相应的饲养管理模式和先进配套技术。创新集成畜禽粪便与农田循环利用技术、生物安全技术、虫菌共生技术等,促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处理消纳,创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破解畜禽养殖面临的用地与集约化养殖环保难的双重压力,适应全球动物福利快速发展的趋势,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福利养殖技术标准体系。先后在河南济源南山森林公园、贵州安顺龙山天然林地等地创建生态牧养园,三门峡玉森农业公司建立林边、田边、林下房车轮牧养殖,河南桐柏江苏立华实施林下大棚发酵床养殖,信阳固始三高集团探索林下养殖、茶园放养,睢县创建生态循环庭院土鸡养殖等,已经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实践。当前,固始县、登封市石道乡正在开展县域、乡域整体推进示范点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

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有活力,经济才能发展。相较于大型规模场,中小养殖场户具有无地租、无雇工,种养结合降低饲料和粪污处理成本等传统养殖优势,可根据行情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通过养殖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与大型养殖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既减少与大规模同类畜禽产品竞争,又增加特色畜禽产品附加值和养殖场户的收入。各地可根据资源禀赋和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探索农牧、林牧、果牧、菜牧、茶牧等差异化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发展特色农牧产业,生产优质农牧产品,形成拳头农牧品牌,延伸带动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服务等第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一品一业”,实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中国乡土风情,将“优势”变“特色”、“闲地”变“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畜产品品质和多元化消费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达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目的。实现畜禽养殖产业的兴旺发达,农村闲置土地和房屋、返乡农民和闲散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中农民不离本土、稳定持续收入难的困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安居乐业。

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政策扶持

我国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分散的、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也是在以农户为养殖主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小养殖场户当今和未来仍是我国畜牧业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畜禽养殖业必须走低碳、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但其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扶持政策缺失等困境,亟须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共同协作,为中小养殖场户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供支持。探索个人出一点、银行贷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四个一”模式,解决中小养殖场户资金来源。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农户”、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统一标准、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稳定收益。创新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改进利益分配机制,将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以及物联网、电商平台等信息技术融入产业一体化进程中,推动建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鼓励中小养殖场户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途径增强市场竞争力,畅通扶持政策让中小养殖场户享受补贴措施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同时加大政府在融资、税收、用地审批、疫病防治、基建补助、引种补助、贷款贴息、保险补助等方面的针对性支持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壮大。

以科学思维做好创新大文章

□李明凤 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创新是引领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

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立题,开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格局。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质态生产力,在增长方式、发展路径、本质属性等方面根本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既要前瞻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布局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实体,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重大专项,做强做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新平台,也要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孕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低碳能源等未来产业,加快打造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以“知不足而后进”的问题思维破题,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动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体制改革,构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架构新体制新模式新机制新矩阵,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原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地方政府支持”科研组织方式,聚力加强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开放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工程,打造集聚研发机构、科创企业、科创资本、高端人才的创新生态圈。

以高位统筹的系统思维解题,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创新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一方面,要深化教育体系改革,优化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努力造就一批本土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才为先,学习借鉴北、上、广、深等地做法,创新“用足政策引人才、创新举措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优化环境留人才”体制机制,全力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学习“千万工程” 破解“三农”工作难题

□潘磊 开封市鼓楼区区长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破解“三农”工作三个难题。

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不优难题。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帮村的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机制,着力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充分发挥工业“接一连三”、引领带动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向前后端延伸、向上下游拓展,推动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协同增效。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破解乡村公共服务薄弱难题。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拓展。探索构建“大数据+网格化+服务平台”的治理机制,推动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一村一辅警”警务工作机制,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破解农业高素质人才不足难题。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构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从资金支持、政府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魏玮 嵩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融汇人才,以“新党建”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人力要素。培育农文旅新质生产力,要创新党建模式,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红色组织覆盖,牢固树立“党组织跟着产业融合走”的理念,着力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文旅全产业链节点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融汇农业、文旅、金融、科技、宣传等人才,采取特派员、科技小院、团队项目、招才引智、结对共建等推动专业人才、复合人才下沉粘连。强化“头雁”示范带动,发挥好乡贤能人、新型劳动者、招商引资“头雁”效应,缩短新人力要素补齐周期,加快建立一支鲜活的新农人队伍。

融通科技,以“新技术”锻造农文旅融合好业态产品。加大引进先进科技要素,充分挖掘“三农+文旅+科技”融通的新产业、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效能。加大创新多元产品输出,丰富优化多元产业融通科技发展的组织形态,以品牌优质产品供给适配消费升级新市场需要。

融合“农文旅”,以“新生态”夯实农文旅融合高品质支撑。注重经济、政治生态链条化,倡导“三产融合”循环经济,营造良好农文旅产业延伸、衍生空间。注重文化、社会生态多样化,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合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注重活化利用、品质开发、多效增值。注重环境生态绿色化,多规合一闭环并重,注重全过程绿色、低碳,实现人居、劳作、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融生城乡,以“新空间”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于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和重构城乡空间结构。从源头认清乡村作为消费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一体发展,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等新业态,发挥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的驱动作用,塑造“城乡两栖”要素双向流动、互惠互哺的空间形态。

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马相杰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强国必先强农。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双汇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年来,双汇始终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在发展中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社会带动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双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特别是科技人才。农业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摇篮。

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院校。河南农业大学有责任、有实力也有条件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先进技术的孵化基地。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农业人才、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理论研究,提升在农业技术研究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方案、贡献力量。

打造院校学科优势,培养高素质农业实用人才。加强交叉学科、跨界学科和新兴涉农专业建设,构建“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岗位教育”课程体系。大学教授要成为本领域、本行业先进技术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通过到基层实践锻炼和开展专业研究,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学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评估体系,组织学生将专业技能学习和生产实践对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发挥院校人才优势,扎实推进乡村帮扶共建。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植、专业化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并在品质改良、品牌设计和营销网络方面给予指导。制定百千万新农民培训计划,吸纳有知识基础的年轻农业经营者、农技骨干等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人员的素质和视野。

创建高能级农业创新平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完善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实用性技术研究推广,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线上信息平台”,帮助农民和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服务。

利用产业联盟链接作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凭借学校自身优势,在食品产业联盟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实践产学研融合,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项目对接,提供订单支持、技术指导、产品营销、资金保障、仓储物流等服务,打造一批合作社品牌、家庭农场品牌和农业领军企业品牌。

扛牢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重任

□吕海泳 嵩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尤其需要强化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在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加快推动农业强省建设。

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为重点稳住基本盘。粮食安全始终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有效应对夏收期间连续强降雨,肉蛋奶、蔬菜瓜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神农种业、龙湖现代免疫两个省实验室,深度参与中原农谷和国家农高区建设,小麦、花生育种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供种能力全国第一,为保障全省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为重点开辟新赛道。省委提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多地涌现出了一批经验做法。洛阳嵩县积极融入环河南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中原药谷科创园落地建设运营,聚焦中药材种质资源与良种繁育、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等领域,着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奋力打造“中原药谷·康养胜地”,为院地共建提供样板。

以超前布局未来农业为重点抢占制高点。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近日,依托河南农业大学,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河南分中心等“一院五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密集揭牌,为河南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立足基层一线 服务中原农谷

□李超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党委书记

中原农谷是一个以种业和粮食产业为主要集群的基地,其重点任务是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韩董庄镇位于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作为乡村振兴一线阵地,又在中原农谷核心主战场,韩董庄镇坚持“借势而为、主动作为、聚力有为”,抓住战略机遇、服务农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借势而为,助力中原农谷。韩董庄镇借助政策优势,主动作为,在辖区内包装打造了中原农谷种业产业园。园区占地310亩,河南技丰种业、河南宝景农业、河南鲲玉种业等10家种子企业先后入驻,另有5家企业正在洽谈,园区已建成独立厂区14座,年加工种子5亿斤,成为当前中原农谷核心区最具活力的种业生产园区并成功纳入平原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子加工仓储服务平台体系,先后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400余万元。借助园区内10家种业企业负责人均为河南农业大学校友这一优势,进一步密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吸引高校农业资源向本地倾斜,致力于将种业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个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创新高地。

主动作为,落实“千万工程”。近年来,韩董庄镇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依托黄河滩区杨厂村千亩樱花海棠园,建设“黄河大观园”,发展沿黄特色餐饮、农耕研学、户外露营、马术运动等文旅业态,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依托草坡村百年书画文化底蕴打造民间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搭建集创作、培训、交流、展览、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每年书画交易额达3000余万元。其中,杨厂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称号。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