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由一则“声明”引发的思考……
心理讲师初雪
2024-11-21 14:35:30

#暖暖和和迎接冬天#

文|初雪

图片

今天上午在群里,我看到一个伙伴发了一则声明——

 

大概意思是那些说话不客气的、不打招呼的,她都没有通过好友验证,第一次公开表态,这些都不是她的社交习惯。

图片

她的“声明”,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确实有一些行为不讨喜,让人心里不舒服。

比如:说正事之前没有称呼、不做任何铺垫;


正聊着天,忽然就“消失”了,没有任何回应和解释;


得到别人的帮助,连一句“谢谢”都不说;


不问别人方便不方便,即时语音就直接甩过来了……

图片

这些行为,或许是无意识的,但究其根源,是心里没有装着别人,要么是太自我,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虽都是细节,却暴露出了有些人的无意识想法;细节,无法掩饰。

图片

由此延伸开来,在有些家庭里,当父母给孩子一本正经讲道理时,他们的某些无意识行为又暴露出多少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又有多少是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却又要求孩子去做的?

他们又散发出怎样的“味道”,让孩子一接近就能闻到?

只给孩子讲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道理;

只重“言传”、忽略“身教”,孩子怎么会心服口服?

孩子反问一句“你怎么做不到呀”,就分分钟秒杀了我们。

到时候,尴尬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图片

在某些家庭,父母是“双标”——

对己宽容,对孩子严苛;

这种双重标准,孩子心里又怎么会舒服?

当然,父母自有父母的权威,孩子也需要对父母心存敬畏;

但是,有些父母的行为着实让人难以生出敬畏之心,也难以让人心生敬意。

父母从来都是一个伟大又令人小心翼翼的角色,在要求孩子做之前,先要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如何?

时刻保持觉察,对不当行为随时进行调整;

先让自己圆满了,先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了,再以己推人,才能生出真正的同理心,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同情”和蜻蜓点水般的同理心。

图片

学习时间越长,会越往自己的内心深处看;

越往内心深处看,会越往深处修自己。

不断优化认知,调整行为,把注意力收回自己身上,才能有日益强大的气场;

自己的气场强大了,才能给予别人更多的爱和关注。

这就是“因果”,这就是人生。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成员,顶端新闻签约作者。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