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互联网上有一个词火了起来,叫做“精神内耗”。
这个词语通常流传在年轻人之间,是指由于巨大的压力或自身的劣势,而对前路产生的迷茫,以及对过去的事物深深的纠结或悔恨。
或许你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公开演讲之后,反复品味当时说过的话,生怕哪一句说的不合适;和人拌嘴之后,后悔自己没有发挥好,推演下一次遇到这种事应该怎么样反击;
遇到的突发事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埋怨怀疑自己……
这其实就是精神内耗中的一种,心理学上的名词叫做:反刍思维。
就和食草动物会将胃里的食物反刍到口中细细咀嚼一样,反刍思维的本质就是个体对于消极事件的无意义的反复思考。
积极的?消极的?
瓦茨曾言:“反躬自省是通往美德和上帝的途径。”
反刍思维占用了一定的认知资源,但却不能被武断的认为是恶性的。
因为自我批评也是成长的途径之一,我们经历过的事都会成为过往的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走接下来的路。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快速地脱离反刍思维带来的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外面生活或工作时,总是格外关注别人看他的眼神,或者对他的反应。
前几天他找我抱怨,说是新搬进了一个小区,小区里的人见到他就会吐口水,而且总是一副嫌恶的表情;
新入职的公司,同事们对待他也是不咸不淡,部门里的人好像在排挤他,不愿意让他转正。
在朋友们的劝解之下,他勉强相信了是自己多想。
但几天之后,他又一次发来消息,说小区里的人都对他翻白眼。他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有人看不惯他,要赶他出去。
甚至,他认为可能是自己无意中得罪了什么人,匆匆忙忙想要搬离这里。
这就是典型的高敏感人群陷入反刍思维后的表现。
反刍思维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重复性
个体会不断回忆起经历过的消极事件,甚至放大每一个细节,不断品味和分析,而这样的重复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负向情绪和落差感;
2.自我聚焦
个体在进行反刍思维时,会将目光集中在自我身上,
例如:“我那样做会被别人笑话的吧?”“他们是不是会因为这件事在背后骂我?”“他那个目光什么意思?难道是看不起我?”
这样不仅会对自我进行重复性的批评,还会过度解读他人的态度,因而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
3.无效性
反刍思维往往只是重复性的沉浸在消极和自厌的情绪之中,占用了个体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还会因为持续的负向情绪无法进行其他的工作和学习。
4.注意力分散
在正常的活动之中,个体会突然出现反刍思维,导致手头上的工作被打断,思维也无法集中,总是掉入情绪的怪圈里。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思维方式?
弗洛伊德曾言:“抑郁的产生是攻击行为内化的结果。”
也即,个体进行自我攻击,自我批评,这样的行为是导致抑郁症的源头之一。
有学者曾经做过实验,在青少年之中,抑郁症表现出来的核心症状是:
孤独感、乏力感、失败感、 压抑感,而其中孤独感是青少年抑郁症状中最核心的部分,且能够对其他症状带来影响。
在反刍思维中,“希望现状能有好转”可能会加深个体的忧愁,因为这其实反应了个体对当下状况并不满意,以及个体可能无力去改变这样的状况。
所以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去鼓励ta“希望事情好起来”、“要对未来有希望”等等话语,
反而会加深他们反刍行为和忧虑,并带来孤独感(无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失败感(对现状的不满)和焦虑感(对未来的忧患意识)。
那么孤独的源头在哪里呢?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儿童期心理忽视。
这个概念是指:家庭中的监护人在孩子儿童时期忽视其在情感、教育、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期的心理忽视破坏了孩子和监护人之间的安全依恋,阻碍了孩子认知、情绪调节、共情等等的正常发展,
使得个体在成人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内化变为对自己的攻击和批评,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抑郁症的源头之一。
而外化有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例如现在互联网上的“引战”或是“挑起对立”。
且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心理忽视会使个体遭受到来自家庭的伤害,这样的创伤来自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就极易在成年期产生孤独感。
简而言之,当一个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爱时,ta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反刍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如今的“高敏感人群”和“讨好型人格”。
阻断、暗示和接纳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消极的反刍思维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在积极心理学中,也逐渐利用起了“积极反刍思维”这个概念,
也就是在消极的事件中总结经验,积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或者是回想以往的积极事件,从中总结优势,鼓励自己。
第一步:阻断。因为我们知道,这种重复性的思考方式没有任何意义,还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
其他人的认知资源用来学习、工作,而我们的认知资源却用在这种无意义的小事上,简直是太浪费了。
在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反刍思维中时,可以在心里或者干脆开口大喊一声:“不要再想了!”或者“停止!”,
然后立刻找一件需要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情或轻松好玩的娱乐项目,打断自己的思维。
第二步:建立积极心理暗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换个角度看问题”。
例如公开演讲失败了,可以鼓励自己“增加了失败的经验,以后就能成功!”或者“我的演讲从某个方面来看是有优势的,也许没那么糟!”
并从以往成功的案例之中寻找佐证,比如“初中的时候老师曾经夸过我口才好,所以这只是一时的失败。”
或者“以前的演讲并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次只是我有些紧张,下次就好了。”
第三步:学会接纳。过去的事情既然已经过去,那么不论是追悔莫及还是伤心欲绝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人是活在当下的。
并且,每一个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只有接受了自己的缺陷,也算是接受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曾言:“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请你仔细的想一想,你所焦虑的和恐惧的,真的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他人的眼光吗?
相比较起负面事件来说,负面情绪才是那一座真正的大山。
对于无法调节情绪的人来说,一块小小的石块会变成堵塞心灵的山脉;而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来说,山脉也可以转瞬挪移。
请记得:如果你不想伤害自己,那就没人能够真正伤害到你。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宝子,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哦!以免错过推送消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谷雨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