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1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20日刊登题为《中国人闯非洲 寻一条淘金路》的报道,报道指出,随着近年中非政治与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资快速涌入非洲,各项中非合作项目也如火如荼展开,这背后是成千上万赴非洲寻找机遇和开拓新生活的企业家和普通民众。
今年3月,32岁的广东人陈昌湛搭乘航班前往非洲西部的加纳。告别家人孤身飞去加纳,连英语也不会说,陈昌湛充满不舍和忐忑。但他有重任在身——去当地开一家五金店。
陈昌湛告诉《联合早报》,他此前在广东经营近10年的建筑材料生意,去年的业绩下滑让他萌生去非洲寻找新商机的念头。
凭着10年来接触非洲外贸积累的人脉,陈昌湛选择前往加纳,投资约300万元在首都阿克拉开了一家五金店。他对业务前景颇有信心:“我的产品比较有优势,因为是直接对接中国工厂,非洲企业还得由经销商转手,没有我们快。”
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加上中非政治和经贸往来日益深化,为陈昌湛这样的企业家开拓了一条新的出路。
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推动中非政治、经济和卫生等多领域合作,在中国掀起新一波“非洲热”。
据受访的在非华商观察,赴非洲的中资企业和民众从去年开始明显增加,其中有不少是到非洲“二次创业”的中产企业家。
负责带领非洲商务考察团的中商海外高商产业出海平台负责人张海超受访时说,这群企业家曾在中国创业成功,但在经济新旧动能结构性转换的过程中,他们所属的行业已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是其中一例。
张海超认为,这群企业家的优势在于有成功的经验,算是“打过仗的老兵”,能带着资金、技术和团队,换个地方二次创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的专家刘继森受访时也指出,近年来,确实有一批中产企业家转而到非洲投资房地产、建工业园。
他说,非洲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加工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那些涉及民生领域的,例如食品加工或其他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意。
赴非洲“淘金”的还有许多新兴领域的企业家。他们摩拳擦掌,希望在新能源、现代农业和医疗卫生等中非合作领域抢占先机。
一名负责非洲新能源业务的中国民企项目经理受访时说,公司此前业务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如今这些市场的业务放缓,因此必须开拓新市场。与此同时,当下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电力短缺,对新能源有迫切需求,与公司的战略方向契合。
光伏能源是他的公司如今着力开拓的业务之一。对于光伏行业在非洲的潜能,他表示:“这算是特殊的基础能源行业,电就像食物一样是必需品,中国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价值。”
虽然非洲机会多,但“大饼”也有很多人抢着分食。陈昌湛说,他店铺所在的一条街,5公里内有15家五金店,其中6家是中国人开的。
对受访企业家而言,“非洲遍地黄金”的说法太过简单化。在非洲工作长达18年的电力能源企业友盛集团创始人余洋认为,非洲整体机会还是很多,但风险也大,除了政治不稳定和社会治安因素,还有所谓市场经济制度中执行和标准的实际落差。
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赴非洲拓展业务,被吸引到非洲打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在非洲的中国人积极分享打工经验,也记录在异国他乡的酸甜苦辣。
在张海超看来,年轻人出国打工开阔视野是值得鼓励的,如果还不具备创业条件,就不妨跟随赴非洲的企业家接受历练。
3月27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和坦桑尼亚的企业代表在中坦投资论坛暨中国(金华)-坦桑尼亚贸易投资推介会上交流。(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