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涛
在一个阳光恰到好处的清晨,微风带‘着湿地独有的湿润,裹挟着草木若有若无的清香,轻柔地抚过我的脸庞。我怀揣着满心期待,踏入星湖湿地公园,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妙之旅就此拉开大幕。
刚入园,眼前的星湖宛如一块浑然天成的巨型调色板,肆意地收纳着澄澈的天光和变幻的云影。2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上,7座石灰岩峰林拔地而起,像凝固的白色浪涛,又似大自然精雕细琢的盆景,其鬼斧神工之美,让人不禁惊叹。雨季来临,湖水水位在无形力量的推动下悄然上升。我怀着好奇,沿着湖岸走向岩壁,伸手触碰因水位上涨而被淹没的青苔,指尖传来湿润且粗糙的触感。这一道道青苔的淹没线,恰似大自然亲手绘制的等高线,默默记录着水文变化的神秘密码。
在古老传说里,星湖是仙女遗落人间的宝镜。往昔,仙女们常下凡在此梳妆沐浴,宝镜不慎坠落,幻化成星湖,而周边峰林则是守护宝镜的卫士,历经岁月,始终矗立。
沿着蜿蜒的湖岸漫步,我来到岩溶泉水与西江水交汇之处。清澈的水面下,鱼儿欢快地穿梭于两股水流之间,不时摆动着尾巴,似乎在为这奇妙的相遇欢呼。此时,一只翠鸟从枝头俯冲而下,如同一道蓝色的闪电,精准地叼起一条小鱼,然后迅速飞回枝头,享受着美味。我拿起TDS检测笔,轻轻放入水中,数字瞬间快速跳动,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岩溶泉水与西江水跨越千山万水后激动的问候。它们从不同的源头出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在星湖这片神奇的水域相遇,迫不及待地分享着旅途中的见闻。旁边的落羽杉高大挺拔,板状根如同忠诚的卫士,深深扎根于湿地,抵御着水流的冲击。我蹲下身,专注地观察,发现落羽杉膝根的呼吸节奏与水位涨落配合得十分默契,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圈圈独特的同心圆年轮。穿梭在落羽杉林间,淡淡的松脂香与湿润的泥土气息相互交融,萦绕在鼻尖,令人心旷神怡,沉醉不已。在落羽杉林边缘,几株野生鸢尾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蓝紫色的花瓣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为这片湿地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与此同时,一群豆娘在花丛间轻盈飞舞,它们透明的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派出的精灵,为这片湿地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星湖的鸟类,无疑是这里最灵动的精灵。走进丹顶鹤人工繁育基地,晨雾尚未完全消散,宛如梦幻之境。丹顶鹤们悠然自得地梳理着羽毛,每一次抖落的露珠,都折射出五彩光芒,宛如梦幻的珍珠,洒落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不远处的火烈鸟岛,人工饲养的火烈鸟与野生种群仿佛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比赛,它们的求偶舞步各具特色,或优雅轻盈,或热情奔放,用独特的肢体语言书写着生命的浪漫篇章。水岸边,白鹭三两成群,细长的双腿轻快地踏入浅水区,尖锐的鸟喙如同精准的镊子,瞬间啄起游过的小鱼。而在茂密的芦苇丛中,苇莺正忙碌地穿梭其中,用灵巧的小嘴编织着精美的巢穴,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歌声,为这片湿地奏响生命的乐章。就在此时,一只夜鹭从芦苇丛中飞起,它宽大的翅膀划过天空,在水面上投下一片阴影,随后降落在不远处的树枝上,静静地注视着水面,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夜幕降临,星湖被神秘的黑暗笼罩。我打开紫外灯,刹那间,蜉蝣从四面八方飞来,围绕灯光翩翩起舞。它们短暂却绚烂的羽化过程,与星湖磷含量的微妙波动紧密相连,为这神秘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奇妙。而在湖边的草丛中,蟋蟀和蝈蝈开始了它们的夜间演奏,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为星湖的夜晚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律。
次日破晓时分,我再次进入星湖湿地。来到玉屏岩西麓,刚至山脚,便能感受到它散发的独特魅力。玉屏岩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星湖之畔,在晨曦的轻抚下,山体表面的植被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沿着蜿蜒小径拾级而上,一只松鼠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它蓬松的尾巴在身后摆动,仿佛在为我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待抵达西麓,只见榕树根系与唐代石刻构成了独特的共生界面。榕树发达的根系,如同一条条坚韧的蟒蛇,紧紧缠绕着古老的石刻。我手持专业检测设备,认真测量根系分泌物的酸碱度。在数据的起伏变化中,我似乎目睹了植物与历史遗迹长达千年的对话。这些根系不仅没有破坏石刻,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下,与石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见证着自然与历史的交融。就在这时,一只蜥蜴从石刻上迅速爬过,它敏捷的身姿与古老的石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时间长河中生命延续的生动写照。
当地流传着玉屏岩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仙人云游至此,被玉屏岩的美景吸引,便在此修炼。仙人离去时,将仙法留在了岩石间,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让玉屏岩充满了灵性,也使得榕树与石刻在此和谐共生。
怀揣着对自然奥秘的强烈好奇,我又向着天柱峰进发。远远望去,天柱峰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傲立在星湖群峰之间。靠近之后,那高耸入云的山体令人心生敬畏。攀登过程中,路旁形态各异的怪石映入眼帘,有的如猛虎,威风凛凛;有的似仙女,婀娜多姿,每一块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只岩羊站在陡峭的岩石上,它稳健的身姿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警觉地观察着四周,仿佛是这片山峰的守护者。当我终于登上天柱峰顶,极目远眺,星湖美景尽收眼底。湛蓝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的白云与周边的峰林。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泛起层层涟漪。峰顶上,风蚀凹槽在岁月的侵蚀下愈发深邃,一旁榕树气根沿着特定的轴向生长。我细致地对比二者,惊奇地发现风蚀凹槽与气根生长轴向在流体力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风,这位大自然的雕刻师,与植物的生命力量,跨越时空,遵循着相同的力学法则,共同塑造出这奇妙的景观。与此同时,几只蝴蝶在峰顶上盘旋飞舞,它们斑斓的翅膀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为这雄伟的山峰增添了一份柔美。
午后,我踱步至水月堤。刚踏上堤岸,微风携着湖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带着水汽的清爽,混合着水生植物特有的清香,瞬间将我笼罩。举目望去,水月堤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蜿蜒于星湖之上,将湖泊巧妙地划分为不同区域。堤上树木郁郁葱葱,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舞,时而拂过湖面,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沿着堤岸前行,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钻石在闪烁。远处,几只野鸭在水中自在地游弋,时而潜入水下,时而浮出水面,欢快地嬉戏着,打破了湖面的平静,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水痕。近处,荷叶层层叠叠,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粉色的荷花在其间若隐若现,有的含苞待放,像羞涩的少女;有的已经完全盛开,露出嫩黄色的花蕊,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芬芳,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地穿梭。堤边的岩石上,布满了青苔,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给岩石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外衣。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发现岩石缝隙间还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它们顽强地从石缝中探出脑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一只螃蟹从石缝中爬了出来,挥舞着它的钳子,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自己的存在。在这片静谧之地,我收集着岩壁的冷凝水样本,准备检测其中植物激素的含量。日光洒在岩壁上,每一滴冷凝水都像是大自然馈赠的神秘礼物,它们顺着岩壁缓缓滑落,在低洼处汇聚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在这看似平常的水滴中,或许隐藏着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独特机制,等待着人们去揭开。这些研究,如同拼图的碎片,正一点点帮助我拼凑出星湖生态系统的全貌。
离开水月堤畔,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阆风岩,内心满是对其独特岩层的强烈好奇。远远望去,阆风岩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静静伫立在星湖之畔,周身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随着逐渐靠近,阆风岩的轮廓愈发清晰。它的山体由层层岩石堆叠而成,岩石纹理纵横交错,犹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神秘图谱。有的纹理呈波浪状,仿佛记录着亿万年前海洋的汹涌波涛;有的呈环状,似乎诉说着岁月的轮回与变迁。这些纹理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地质画卷。山脚下,各种野花野草肆意生长,它们或红或紫,或黄或白,为阆风岩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我沿着蜿蜒的小径开始攀登,路旁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般直插云霄,有的似乌龟般憨态可掬,有的像猴子般活泼灵动。每一块岩石都像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令人不禁感叹其鬼斧神工。待到达山腰,我发现这里的岩层更为独特。泥盆纪珊瑚化石与当代藻类层层叠压,宛如一部部凝固的史书,讲述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在一处较为平坦的岩石断面上,珊瑚化石清晰可见,它们的形态栩栩如生,有的呈树枝状,有的呈鹿角状,仿佛将我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珊瑚在海洋中摇曳生姿的景象。而在化石之上,当代藻类正蓬勃生长,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奇妙共生。一只蜘蛛在岩石与藻类之间结起了网,它忙碌的身影仿佛在编织着生命的密码。再往上攀登,阳光透过岩石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佛为阆风岩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在岩壁的凹陷处,生长着几株顽强的松树,它们的根系深深扎入岩石的裂缝中,枝干向着天空伸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只啄木鸟在树干上忙碌地啄着,发出清脆的声响,为这片宁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
终于,我登上了阆风岩的顶端。极目远眺,星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湖水波光粼粼,与周围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爽,让人心旷神怡。俯瞰整个山体,那独特的岩层结构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仿佛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曲壮丽交响乐,在这片土地上回荡了亿万年。在这片充满神秘的土地上,我联系了当地科研人员,在他们的协助下,借助专业的电子显微镜,对珊瑚化石和当代藻类的钙化纹路进行细致对比。透过显微镜,我仿佛看到古老生命与现代生命跨越时间的鸿沟,进行着一场无声而深刻的对话,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与延续。榕树气根如同坚韧的绳索,紧紧缠绕并侵蚀着岩壁,我架起摄像机,拍摄下这一充满力量的过程的延时摄影,再叠加钟乳石百年生长1厘米的标尺数据,一幅《植物暴力vs矿物沉思》的影像诗在我脑海中缓缓展开:“在星湖的时光里,我见证了植物与矿物的对话。它们的故事,是自然的诗,也是生命的哲学。”引发我对生命力量与时间流逝的无尽思考。
行至摩崖石刻区域,仿佛踏入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阳光洒在岩壁上,古老的石刻在光影交错中散发着神秘气息。唐代李邕的《端州石室记》碑刻,笔力雄健、气势恢宏,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辨。其笔画间的锋芒,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将当年李邕挥毫泼墨的豪迈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轻轻抚摸着碑刻上的文字,粗糙的石面带着岁月的温度,那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工匠们精雕细琢的场景。对比碑文中记载的植物,如今有的已然消失不见,有的却在岁月的变迁中顽强存活。在石刻周边,几株野生苏铁在岁月的滋养下静静生长,它们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见证了星湖的沧海桑田。而石刻周边,因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出现了一道道裂痕。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些裂痕中,地衣群落悄无声息地生长着,它们如同绿色的精灵,为古老的石刻注入了新的生机。我用拓片纸仔细地复制这些带着地衣的裂痕,纸张与石面摩挲的沙沙声,仿佛是历史与生命跨越时空的对话。完成的拓片上,文化载体与生命载体的双重侵蚀清晰可见,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不息。抚摸着拓片,一种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就在这时,一只壁虎在石刻上快速爬行,它的出现为这片古老的区域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传说五龙亭“龙吐珠”泉眼,是五龙守护星湖时留下的圣物。五龙为保星湖风调雨顺,在此镇守,它们口中吐出的龙珠幻化成泉眼,泉水不仅滋养了周边万物,还蕴含着神秘力量,庇佑着这片土地。尚未靠近五龙亭,氤氲的雾气已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清爽又带着矿物气息的味道。待行至亭边,只见亭下一方不大的泉池,泉眼正位于池中央,汩汩清泉从水底不断涌出,如同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水面因泉涌形成了一圈圈涟漪,不断向四周扩散,撞击到池壁后,又形成细小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首灵动的乐章。泉眼周边,生长着一圈翠绿的菖蒲,细长的叶片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似在为这神奇的泉眼伴舞。在菖蒲的掩映下,泉池底部的石头和沙砾清晰可见,上面附着着一层薄薄的青苔,为这方泉池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静谧。当微风拂过,雾气飘动,泉眼在雾气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我带着科学仪器,满怀期待地测定泉眼的氡气含量,探究温泉雾气形成的原理随着仪器数据的呈现,古老的神话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而中秋节水上祭坛的糯米残留,如同一个生态密码,对鲮鱼种群分布产生着微妙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发现,为祭祀生态学增添了生动而珍贵的注脚。与此同时,在五龙亭周边的水域中,偶尔能看到中华花鳅灵活地穿梭在石缝间,它们凭借着独特的生存技巧,在这片水域中繁衍生息。一只水虿潜伏在水底的石块旁,等待着羽化的时机,它的存在见证了星湖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
星湖的动植物,各自有着独特的生存智慧。落羽杉的板状根内部,气腔导管结构巧妙,与威尼斯水下地基的排水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人类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天然的灵感。岩壁榕树的根系,在喀斯特裂隙中呈分形生长,不断探寻着生存的空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夜鹭从湿地捕鱼区到城市垃圾站的通勤轨迹,见证了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半径的扩张。罗非鱼的鱼骨标本,则如同一个个沉默的史官,记录着外来物种与工业化的共生历程。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星湖之上,我怀着眷恋与感慨,缓缓离开星湖湿地公园。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过去与现在彼此对话,生命的奇迹在每一个角落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