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汽车:引领出行变革先锋,安全挑战并存
汽车产业作为智能出行的关键载体,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在刚刚落幕的 2025 年上海车展上,一汽丰田携最新科技成果震撼亮相,其推出的 Toyota 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成为全场焦点。该系统由 Momenta 飞轮大模型 5.0 与 Toyota Safety Sense 智行安全联合开发,搭载 544Tops 算力芯片,配备 33 颗高精度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支持城市 / 高速导航驾驶、泊车辅助等 30 余项功能。实际应用中,变道成功率高达 99%,上下匝道成功率达 98%,复杂路况下也能稳定运行,甚至实现无图智驾,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安全体验。基于此,一汽丰田旗下的 bZ5 纯电车型,凭借 “超感时空舱” 设计理念,在安全性、智能化、舒适性上全面升级,展示了品牌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深厚技术底蕴与创新实力。
然而,智能汽车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智能驾驶技术虽拥有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自动紧急制动(AEB)、盲点监测系统(BSD)等多项安全辅助技术,但仍存在局限性。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或是道路施工、突然闯入的非机动车辆等复杂路况下,传感器可能出现识别不准确的情况,摄像头也可能被灰尘、水滴等遮挡,导致智能驾驶系统无法迅速作出最优决策。同时,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还受软件和硬件故障影响,一旦出现故障,其性能和安全性将大打折扣。并且,在紧急情况下,智能驾驶系统的反应还可能面临伦理道德困境,例如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碰撞事故时,该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行人,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
不仅如此,众多车企纷纷发力智能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碳化硅控制器以及车身一体化等核心技术,结合智能网联系统,让车辆能够实现精准的导航、智能语音交互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极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与趣味性。智能座舱的不断升级,也使车内成为一个集娱乐、办公、生活于一体的移动空间,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近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一枚“千里浩瀚智驾”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当前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公开信息显示,千里浩瀚是吉利汽车于2025年3月3日发布的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端到端、VLM、世界模型等AI技术形成的统一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覆盖全系不同价位车型。
城市交通:智慧升级提升效率,安全保障需强化
城市交通系统在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正变得愈发高效与便捷。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人配送车与无人小巴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独特风景。新石器慧通的无人配送车可一次运送 200 - 300 单快递,效率是传统派送的 2 - 3 倍,且能 7×24 小时全天候运转,单件接驳成本低于 0.1 元,有效缓解了快递行业 “缺人” 难题,提升了城市配送效率。文远知行的无人小巴则成功解决了城市 “最后一公里” 接驳痛点,在复杂城市路况中平稳行驶,展现出卓越的智能处理能力。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 600 平方公里连片覆盖,超 30 家车企的 800 余台自动驾驶车辆在此运行,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 3000 万公里,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智能出行选择。
但随着城市交通智能化程度加深,信息安全风险逐渐凸显。智能交通系统涉及大量数据的收集、传输与处理,包括车辆行驶轨迹、驾驶员信息、道路状况等,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遭到恶意攻击,将对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比如黑客可能通过攻击智能交通系统,干扰交通信号,导致交通混乱;或是窃取车辆控制权限,引发交通事故 。为应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通过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
同时,各大城市的火车站也开启了智能出行新体验。北京西站的 “出租车小助手” 小程序,整合铁路客运数据、出租车 GPS 定位信息等,让旅客和司机能根据实时数据合理选择候车或接客站点;北京朝阳站的 “智能候车看板”,通过智能摄像头精准捕捉网约车车牌号,实现 “叫号” 乘车,解决了以往乘客与司机互相寻找的混乱局面;北京南站的 AI 数字人 “南小悦”,为旅客提供站内全景导览、出行方案规划等服务,智能又贴心。
低空出行:开启立体出行时代,安全标准待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低空出行也从设想逐步走向现实。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多款低空飞行器惊艳亮相。复合翼飞行汽车搭载国产自研电驱动系统,具备垂直起降和巡航飞行能力,未来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出行需求,使短途跨城旅行更加绿色、便捷。单人飞行器借助 AI 辅助驾驶系统、电子围栏系统等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为文旅观光、政务服务等场景提供了高效出行选择。未来,低空出行有望构建起城市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拓展出行空间。
不过,低空出行作为新兴领域,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低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受天气条件、地理环境、设备故障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飞行器的稳定性;在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中,信号干扰也可能对飞行器的导航和控制造成影响 。为保障低空出行安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加强对飞行器制造、运营、维护等环节的监管,同时提升飞行器的自主安全性能,如配备先进的避障系统、紧急迫降装置等 。
智能短交通:丰富出行 “最后一公里”,安全细节需关注
智能短交通产品同样在智能出行领域大放异彩。以九号公司为例,其已推出电动两轮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多款产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九号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高禄峰表示,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变化,智能短交通领域迎来发展机遇。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重点放在全新的专属操作系统 NimbleOS 上,致力于为用户带来更智能、安全、便捷的一体化出行体验。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等智能短交通产品,凭借灵活、便捷的特点,成为解决城市出行 “最后一公里” 难题的重要方式,在城市通勤、休闲娱乐等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智能短交通领域,车辆的制动性能、电池安全性以及骑行者的安全意识都是影响安全的关键因素。一些智能电动自行车和滑板车可能存在制动距离过长的问题,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制动,容易引发事故;电池过热、起火等安全隐患也时有发生 。为此,企业需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加强对电池的安全管理;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骑行者的安全教育,规范骑行行为,例如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等,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
智能出行正全方位重塑我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更高效、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但智能出行的安全性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法规标准、提升安全意识等多方面举措,为智能出行系上 “安全带”,让人们在享受智能出行便利的同时,出行安全也能得到充分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出行将更加普及,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引领我们迈向一个全新的智能出行时代。而即将于 5 月 31 日至 6 月 4 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 2025 杭州国际新能源智能汽车博览会暨移动出行展,以 “数智启新元” 为主题,聚焦汽车智能出行,预计展览面积达 8 万余平方米,80 余家知名汽车品牌的 1000 余款车型将集中展示最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科技成果,无疑将为智能出行的发展再添一把火,推动行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