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风
来源:情感学院院长(百家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里的秧苗待育,稻田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于是,每年谷雨前后,便是母亲和父亲最忙碌的时候。尽管落着滂沱大雨,母亲和父亲破晓前便爬起来,循着湿漉漉的田埂开始了一天的耕耘。
父亲耕牛耙田的动作干脆利索,他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吆喝,划破了清晨的沉寂,也刺激着耕牛刚刚苏醒的缓慢神经。耕牛迈着沉重而有节奏的步伐前进,浑浊的泥水泛出一道道波浪向后荡开,不时有蝼蛄和小鱼在水里欢乐地跳跃。一袋烟的工夫,七八分田就被父亲耙平了。这时的母亲,也没闲着,在那边的秧苗田里整理抛秧盘里的秧苗。
小时候,那会儿没有抛秧盘技术,全靠手来插秧,非常辛苦!插秧前,还有一道准备工序要做,那就是拔秧苗,那可是个细活和难活,有句话说得好:插秧容易拔秧难!
秧苗成片成片地簇拥在水田里,由于秧苗扎根很深,必须抓住秧苗的根部,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连根拔扯出来,拔出后往往吊着一大坨泥巴,还得借着田里的水,把粘附在根上的泥巴在水里面反复地拍打——所以洗秧苗的过程中,整块田地里都会“微波荡漾”,并伴随着哗哗的回响。洗干净秧苗的根土后,然后用稻秆绑好,一簇一簇地扔在身后,这样一个秧苗团就完成了。
春末的水田里还透着丝丝的寒凉,犹记得小时候赤脚站在田埂上,大地的寒凉沁透脚底板神经,每每都徘徊在田埂上不敢下水。这边瘦小的母亲已经把一担厚实的秧苗挑到身边,三下五除二“噌”的一声扎进水田里,埋头弯腰,娴熟地开始插秧苗。在母亲的带动下,我们姐弟仨也开始往水里跳。
最初下田插秧时,母亲会不时地叮嘱:片瓦四棵。意思是说,每四棵秧苗的距离是一片瓦,这点我们很快地就掌握了。不过,种得不均匀或种的行列歪歪扭扭也是常有的事,和母亲相比,我们种下的那一片秧苗总是显得乱七八糟难以找到门路。
我还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分秧苗的速度很慢——往往需要撕扯许久,才能把左手握住的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秧苗分开,比母亲明显慢了半拍。只见母亲把秧根儿对齐后,左手握住半把秧秆,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接住,使秧苗的根与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对齐,再往水里插去,秧根儿就不折不扣地插在了被水覆盖的泥土里。母亲插秧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秧苗就以八株为一排的队列延伸开来……
插秧时面朝黄土背朝天,得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看自己种的速度和效果,如果种得不好,还得重新修复,有时一块田地太大,一个小时了还不到对面,期间得不断直直腰或仰天长息。
但母亲一如既往地埋头苦干,她弯着腰倒退着行进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的意思。空荡荡的水田,在母亲倒退作业下,水田被弯成了一片绿毯,不久的将来,也将会弯成沉甸甸的稻穗。在四月的天光中,母亲完成了一年里最初的劳作,然后站在田埂上开始校正自己劳累变形的腰。她眯着双眼,幸福地看着田里的秧苗,偶尔还会整理整理变歪的秧苗。
这样的插秧时光仿佛定格在十多年前的夕阳下。以前一家人在一起下田拔秧插秧的热闹场面,已经成为了美好的记忆——现在已用上了抛秧盘技术,往往不费多少时间和力气,就可以把整块水田抛满秧苗。提着塑料秧盘,把育出的秧苗向空中一抛,秧苗便如天女散花般坠落在秧田,农民们终于实现了插秧不弯腰的梦想,甚至连六岁的小外甥女,也可以站在田埂上,往田里抛秧苗。
回想以前插秧的日子,的确很辛苦,因为插秧的过程就是指尖和埋伏在水底的石头或者硬土较量的过程。由于石头或者硬土埋伏在水底下,你一时无法分辨出它们的存在,当指尖很生硬地接触到它们时,受伤的会是指尖或是骨关节。
为了减少这种痛苦和辛苦,于是人们发明了抛秧盘栽种技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辛苦,同时也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及日后的收成。
哎!科技的进步给农业带来了便利,但心头却时常怀念夕阳下站在水稻田插秧的那些细碎时光……
工作后,逐渐远离家乡的农田。早几天,母亲来电话说,春耕家里忙不过来,趁着周末放假,叫我回去帮忙抛秧。于是我这个“城里人”又回到了熟悉的水田边上。春末的水田很沁脚,冰凉冰凉的,多年的安逸生活,我已经变得很娇贵,平时袜子穿短了都觉得冰凉不适。于是,我便穿了一双很长的水胶鞋,防寒防脏,但是水田里泥泞不堪,双脚深陷其中,脚步被绊住无法移动,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只好脱下鞋子,光脚蹚入水里。起初还担心,娇贵的自己会不会感冒?但劳作了一个早上,并没有感冒。原来,劳作下的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也是会自动提高的!怪不得,年过花甲的父亲和母亲,每天依旧辛苦劳作,像个机器一样运转了几十年,身体还是那般硬朗。
回到城里后,还惊喜地发现,骚扰自己许久的“皮鞋脚”也好了,看来人不光思想要“接地气”,脚底板更需要时常接地气啊!
想着母亲认认真真抛秧的样子,偶尔抛歪的时候,依然会弯腰捡一下。我想,庄稼是人的好朋友,你若不用真心的付出对待它,她就会耍性子,发脾气,用坏收成来报复你。母亲也常说春种秋收,没有春天的耕耘,哪有秋天的收获呢?
回想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想起她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勤天下平。”我突然嘴角一咧,“天道酬勤”原来适用每个人、每一个行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