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海涛评论:住房养老金,不明白说还是说不明白?
海涛评论
2024-08-26 21:48:34

上个周末,关于住房养老金的话题,满屏都是,一下子将人们从“黑神话”中拽回了火热的现实之中。

起因是住建部一位领导,周五在发布会上说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

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特别说一下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这段话过于“精炼”,给人留下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养老金”这个词儿,一听就会让人想到这是定期缴纳一笔款项。

于是,网上各种猜测蜂拥而至,有人说这是房产税的变种,收房产税还要经人大立法,这是直接收费,马上就能干;有人甚至传出了一个表格,多少楼层,多大的房子,每月缴费多少,有鼻子有眼儿;有人说话说得模糊,是放风给民间,试探一下市场的反应;有人则从产权的角度控诉,房子是我买的商品,修不修,怎么修,是我说了算,凭啥让我交钱给我不认识的人“保管”;有人说,房子是我从开发商那儿买的商品,保质保量是销售方的责任和义务,房子有问题开发商应该终身负责,怎么从我这儿收钱“养老”,如果是这样,开发商还有必要把房子建得牢固吗;有人说,这应该是打住房维修基金的主意,这笔钱在买房时就交了,但这钱以前业主用不着,官方够不着……

总之,林林总总的猜测与解读,归结到一起,最大的声浪就是认为要对业主定期收钱了。

对这种声浪,我是疑惑的甚至是不信的。买房的时候,我确实交了专项的维修基金,尽管作为业主,我也知道那笔钱能否用如何用我根本说不上话,就当打水漂了。但总不能要给房子养老了,再收一次钱吧。

还有,如果真这么干,这是给房地产市场判死刑吧。谁还买房子?不仅没人买房子,有些低收入者,你甚至送他房子他都不要吧。拥有一套房子就拥有一套软肋,他租房子好不好。

然而,我疑惑以及不相信的事儿,很多确实都发生了,所以我也不敢说网上的上述猜测都是“无理取闹”“造谣传谣”。

直到周日下午,陆续开始有媒体发声,以“业内人士”的说法做出一些“澄清”,大意是,“当下建设重点是住房养老金的公共账户,钱来自公共资金,与个人有关的部分就是现行的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所以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增加业主额外负担”。

我把这个说法转到微信群和朋友圈里问,“不增加业主负担,你们信不信?”多数回答不信。

就怕你们不信,《中国房地产报》的记者在周末去做了采访,实地采访北京老旧小区改造。在一个被改造的老旧小区,居民说,他们没花一分钱。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小区,正在迎来一次新生。读到这里,我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业主没花钱,难过的是,30多年的房子都需要新生了。我们买的是动辄需要还30年贷款以及70年产权的房啊。

还怕你们不信,周日夜里,准确说是周一刚过零点,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建筑杂志社微信公号发布社评文章,《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别再误读了!》,没错,标题用了感叹号。文章开头就说,早在2022年开始就被官方多次提及要研究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被严重误读!没错,又用了感叹号。又说,打开朋友圈、视频号,各种传言、谣言,“解读”满天飞。没错,已经指控造谣了。

这样的澄清,等于宣布这次的舆情根源在于老百姓无知。

这样的澄清,马上又造成另一波“谣言”——微信群里不少人认为,之前是放风试探。

你瞧,辟谣也不能止住“造谣”。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奈何有百姓有权无知。

归根结底我觉得不是老百姓无知,而是一开始没有把话说清楚,或者说一开始高估了群众的“智商”。群众不是业内专家,群众不是天天研究你的政策从两年前就开始研究了,群众只需要一句痛快话,到底钱从哪儿来,要不要向业主收费。

一开始就多说一句话“不会增加业主负担”,会累着么?

把话说得模模糊糊,怪老百姓对政策不熟悉,还说人家造谣,老百姓是“智商”不高,也有权“胡思乱想”啊。

当然,话说得模糊可能也另有原因,那就是政策还在探索阶段。干事情总要花钱,钱总要有个来处,到底怎么筹钱可能并没完全想好,所以就没有提钱的事儿,也就是暂时说不明白。

可是,你不提你说不明白,大伙儿就会猜啊。

有一种现象——有些人说的话,有些报纸上的稿,每一个字你都知道啥意思,但放在一起就成了谜语。谜语可不就是让人猜的么,猜,不就很可能猜错吗?猜错了,就造谣传谣吗?

幸亏是经过了两天的周末,股市休息,否则,很可能不是批评两句老百姓无知就行了。

很多事儿弄得拧巴,就是因为话没说明白或者没法说明白。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