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沈萌:近在咫尺的危机
沈萌
2024-09-05 15:28:01

近期公布的宏观数据中,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低迷,各地土地出让交易也愈发不活跃。


当政府又试探推出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措施后,70个大中城市新房与二手房价格更是雪上加霜。


红火了几十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似乎一下子如大楼垮塌,让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中国房地产市场怎么如此弱不禁风,没有一丁点的韧性?


接下去,房地产还有没有机会翻身?如果房地产继续摆烂,又会造成什么后果?


房地产与危机


人类近代史以来,影响范围较大的经济危机包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八十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和拉美"债务危机"、九十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本世纪初的全球"次贷危机"。


细数这些危机,除了货币是舞台中央的主角外,房地产、特别是房贷同样处于C位。


比如在美国"大萧条"爆发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量在9年内曾经增长两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前,东京的低价足以买下整个美国,次贷危机更是由房屋次级贷款的恶性违约所引发。诸如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区域性危机,虽然表面上都是由于货币所引起,但本质仍然无法逃脱以房贷为核心的债务负担冲击。


为什么房地产总是会和危机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货币出现波动时,房地产总会跟着倒霉?


随着人类步入以城镇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社会,"居者有其屋"就成为个人或家庭成功的重要标准,而由于社会大分工趋势的不断加强,个人或家庭自建房屋逐渐被专业房屋建筑商所取代。


购买商品房屋的成本也逐渐高于自建,因此通过融资实现购房,也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房贷应运而生。


由于房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房屋自身价值的规模性,决定了房屋必然是个人或家庭财富的蓄水池,这也是房屋的第一个蓄水池角色。


与此同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成长,往往也会以低利率吸引个人或机构扩大贷款的需求,而个人贷款中又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用于购买房屋,所以,当政府不断进行货币放水、增加货币供给时,市场中的流动性就会有很大一部分,以房贷的形式出现。房屋此时又成为流动性的蓄水池,这是房屋的第二个蓄水池角色。


当房屋除了居住的使用功能外,又被赋予了现代金融系统中,财富与流动性蓄水池的金融功能后,房屋也就无法与经济运行周期切断联系。


房地产与金融就此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结合。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


经济是会有周期性的波动,而政府的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手段,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利率、或者说融资的成本。


当房屋基本都需要依赖融资,而融资成本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货币当局对经济的调控,所以,房屋这个蓄水池,有时候就会成为夜壶。


货币当局需要有人来承接流动性扩张,从而刺激经济成长时,房屋就被拉来接水,货币当局需要有人来为流动性过剩背锅、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时,房屋就被弃之如敝履,扔在一边,全然不顾房屋作为社会财富蓄水池、对个人或家庭的负面冲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如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让经济成长也后继无力,但自2012年以来,央行公布的M2已经增加了两倍、房价也在这一轮下跌前屡创新高,甚至在2021年、即"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的一年,中国房地产达成了前无古人、或许也后无来者的成就,销售面积18亿平方米、销售收入18万亿人民币。


M2的增加值,有多少流入了房地产,可见一斑。


无论是房地产去库存、还是棚户区改造,几轮房地产"大跃进"下来,几乎将普通民众的积蓄都转化为房屋,甚至将这些民众未来若干年的收入也以房贷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中国家庭财富的主体是房屋,这一结论无可辩驳。


然而……


危机正悄然接近


除了中国普通民众被绑在房屋或房贷上之外,还有一类主体,同样与房贷深度捆绑、难以自拔,那就是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


随着房屋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中国人要购买房屋时,房贷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商业银行就是为购房者提供房贷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即使按此前更高的首付比例30%计算,仅2021年18万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中,就可能产生12.6万亿人民币的房贷。


从2007年次贷危机的经验中,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或者说房屋价值的波动,除了会影响个人或家庭财富,也会影响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现在,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开始松动下滑,而新出的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甚至是房地产税,可能更会让很多区域的房价大幅回落。


那么房价下跌都会引发什么后果?


首当其冲就是房屋贬值了,至少很可能不值当初购买时的价格了。


房屋贬值,等于是个人或家庭财富缩水,或者说个人或家庭财富被无形抢掠,毕竟当初买房时的钱都是一分一分辛苦赚来的、攒来的,并没有任何水分。


除此之外,银行房贷的价值也面临缩水,因为当初进行房贷交易时,作为抵押物的房屋,现在价值减少了,相当于银行房贷业务的风险增加了,一旦出现断供,银行不仅面临抵押物低于贷款余额的风险,还会面临抵押物流动性降低、难以变现的风险。


所以,在"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中,提到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相当部分涉及存量房贷的质量。


而政府想出的解决办法,从目前来看,就是让大银行去合并中小银行,将中小银行较为突出的风险放到大银行的池子内,以时间换空间,逐步消解。


千亿级坏账可能拖垮一个中小银行,引发社会动荡,但对于资产规模十万亿级的大银行,就不算大事。


但是房地产不是千亿级的市场、更不是万亿级的,一年就可以有18万亿,如此几十年下来,房贷的存量规模会占到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近250万亿人民币中的多少呢?


毕竟可以掐出水来的GDP,现在一年也就100多万亿。


经济不好,是结构的问题、是信心的问题、是断链的问题、是卡脖子的问题,但没收入却真真切切是自己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未来,普通民众的收入无法找到翻转的机会,那么房贷断供的风险就会继续加大。


房贷断供的后果会是什么,2007年的美国、2008年的欧洲,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旦发生与美国和欧洲同样的情况,那么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摆脱吗?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爆发危机时,迅速扩大货币供给、推出无限量化宽松,本质上是压低融资成本,刺激贷款规模,从而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收入预期,但是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口,房地产商多数已经不堪债务重负倒下了,甚至还有远遁海外或身陷囹圄的,而晚婚晚育、少婚少育再到不婚不育,又冲击着房屋的刚性需求。


同时,250万亿的人民币贷款、300万亿的M2,央行还有多少放水的余地?


放出的流动性,届时,还有没有房地产这个蓄水池?如果说放水是为了修蓄水池,而又希望蓄水池能撑住放出的大水。无异于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


之前,放水刺激经济、或刺激房地产,人们将通胀贬值的货币转为房屋,可以通过房价上涨实现一定程度的对冲,但如果房价继续下跌,房屋已经不能再承担财富蓄水池的功能,那么货币的贬值就失去了保值的出口。


1949年前的金圆券,穆加贝时期的津巴布韦元,或许就是前车之鉴。


那个时候,还能坐稳瀛台,为世界指明方向吗?


沈察


房地产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具有长周期、低流动特征的惰性资产,在漫长的房贷周期中,非常容易受到利率波动风险的冲击。


而利率是作为一种折现的参照,极大决定了房地产的价值,所以利率的波动其背后是货币供给的波动,是流动性的波动、也是财富的波动。


所以,房地产无论是作为必需品、还是投资品,只要存在贷款,就都属于长期投资价值和短期融资价值的错配。


同时,利率波动的风险又会通过房贷放大到银行体系,因为银行本身已经需要直接面对一次利率波动对收益的冲击。


房地产的问题在发展中地区无所不在,可为什么前面的日韩投鼠忌器、后面的东南亚裹足不前?


无非是因为房地产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危机,已悄然而至,或近在咫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